艺术家网首页
 
 汪永强
 http://www.Chinaartnews.cn/Artis_show.php?id=117
  加入收藏  
 
生命通过山水而获得拯救——评汪永强的山水画
日期: 2009-09-14  浏览: 2569
     欣赏了《名家精品——汪永强》的画集之后,随之又应邀前去其画室饱览了他近年来所创作的一系列新作,令人欢欣鼓舞!我不可能“颌之而去”!所以,必须对他的作品给出一些恰当的评价。汪永强为人谦虚和蔼,他把自己历年来创作的全部作品冠之以“密体山水系列”。因此,针对他的作品,有必要从学术的角度对“密体山水画”进行一番考究。
 
      在中国古典画论中前人曾有过经典的警示:“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或颌之而去!”(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张彦远非常重视用笔:“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象物”是画家的出发点,即“存形莫善于画”;“形似”是画家塑造形象的尺度;“骨气”和“立意”是画家的主体意识。总之,“象物”、“形似”、“骨气”和“立意”都是通过“用笔”而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因此,对于传统绘画而言:“用笔”就是一切,一切都归于“用笔”——它适用于人物、山水和花鸟。
 
     根据古典画论的启示,“用笔”属于艺术语言,即笔墨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开放以来——所谓的“密体山水画”曾风行全国,从各级画展和文化市场上一眼看去,“密体”似乎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而“疏体”则烟消云散了,以致被画家们所遗忘!更为奇怪的是:既然“疏密”二体属于“用笔”,为什么看不见“密体人物画”和“密体花鸟画”呢?为什么只有“密体山水画”独占鳌头呢?这使人不得不认为是“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的体现:“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际的病态困境上时,我们就会认识到,神经症不只是由于偶然的个人经历才产生的,而是由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的文化处境所产生的。事实上,文化处境不仅使个人经历显得重要而可信,而且它最终决定它们的特殊形式。冽如,有人命中注定有一个独断的或者‘自我牺牲的’母亲,但是只在特定的文化处境中,我们才能找得到这个独断的或‘自我牺牲的’母亲。而且,也正是这些经历才能对后来的生活施加了影响。”(美国 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第一页)
 
      《山高水长》——立幅构图,作者以轻松自如的用笔使“灵魂贫困”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尤其是密林有序地覆盖了寂静的山崖,在山谷里流淌的溪水时隐时显,小小的帆船在山谷里的水面上自由自在,可以窥视到悬崖峭壁独门独户和山水融为一体,乐在其中。
 
     《深山人家》——横幅构图,它仍属“无人”之境。把一座不被人注意的山林村寨在画面山放大、特写,在这种境界里,小桥就十分重要了。因为,它即可以出卖隐藏在深山老林的“秘密”,同时也疏通了堵塞的障碍,扩大了的空间赋予了时间以意义。人可能成为时间的奴隶,但要争取成为空间的主人,在空间和时间的冲突中,人难以找到立锥之地!
 
      《霜林如蒙》——德国哲学家尼采(1944——1900)认为日神是阿波罗,它在艺术表现为“梦”,是主观幻觉;它体现在造形艺术中则成为日神精神式的梦境艺术家,日神精神肯定了和美化了个体生命,使人体验到回归自然以保持其原始统一的喜悦。艺术的本质即在于“生命通过艺术而获得拯救”!但在集权主义统治的社会里,一切文化都是“奴役”人民的工具,人民的“奴隶”,是“畜群”,文化艺术的使命就是:“鞭打那些说话不算数的骗子”!
 
     以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为坐标,“疏密二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在画面的构成中,通过书写式的“用笔”,可以疏中有密,求实、求静、使之显露,同时也可以密中有疏,求虚、求动,使之隐藏,不必“密不通风”,过于“实对”,令人窒息!也不必“空可走马”,过于“空对”,令人失落!在传统山水画里并不存在典型的、独立的,自封的“疏体”或“密体”。其实,张彦远并不强调“密体”的重要性,并给予其突出的地位。相对,他们倡导“疏体”,因为,艺术贵在“曲”不在“直”,贵在“虚”,不在“实”。求实容易而求虚难,所以他要求艺术作品——“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不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我认为汪永强是一位具有浪漫气质的山水画家。他在艺术构成上用笔灵活,随意挥洒;画面生动,不拘一格;皴擦点染,以点为主;疏密搭配,自成章法。他的画集以及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山水画概括了其在艺术观念、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三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其艺术表现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取得更大成果。
                                   
                                          (作者邵养德,系西安美院教授、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