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勇 席文民
河西走廊纵横古今,敦煌艺术斐声世界。从大西北走来的边保华,打小就沾着敦煌艺术之灵气,饱含对书法特殊的浓厚兴趣。28年军旅生活的磨砺,增添了他的执着与凝重、雄奇与豪迈;2004年转业到国家行政学院的工作经历,充实了他书法作品的时代内涵。故其书法作品赏之如群山绵绵,品之如江河涛涛,悟之如时风阵阵。
欣赏保华同志的书法作品,不难发现他在艺术上探索的印迹。他少年时就致力于《多宝塔》、《勤礼碑》、《兰亭序》、《圣教序》的研习,后来遍临汉碑诸家,尤其在《乙瑛碑》、《石门颂》、《张迁碑》、《华山碑》用功最深,博采众长,继承创新,由形及神,由神生形,自出机杼,独具风姿。整体看,汉碑精神贯注了他的各种书体。近些年他以汉碑为基础,与"二王"、颜真卿书法相揉,产生了目前他为之重点追求的楷隶,具有浑厚高古、峻拔遒美之新意。书法大师刘炳森生前评之曰:其书其作严谨中见飞扬,雄健中显清逸,书卷气、金石味明显,不与人同而自成一家也。
保华同志不仅擅长隶书,同时精于行草书。他坚持临帖与临碑、写行与写隶并驾齐驱,在作品创作中以隶入行,以行入隶,形成刚柔相济、阴阳互动之意象。行草书,纵横捭阖,舒展流畅,苍劲古拙,气度恢宏,汉碑影子所向俱在,成为他以一贯之的独特品格。偶尔也写一些篆书,貌取散氏,不事雕饰,天趣盎然,古艳朴茂,观之也使人赏心悦目。
书家之所以成其为书家,除了天赋和灵性之外,勤奋与执着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保华同志深知其理。几十年来,他不分“三伏”、“三九”,以“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毅力,下“撵断管、书破纸”之功夫,刻苦钻研书法技巧与书法理论。既是在军务、政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品评名帖名碑,时常“闻鸡起舞”或临池到深夜。
在与保华同志侃侃而谈中,他主张书法创作要根植传统,当随时代,塑造个性,让作品说话。为此,他一直寻求着会古通今之路。坚持从名碑名帖中汲取精髓,不断充实书法创作的传统基因,同时转益多师,虚心向当代书法大师求教取经,与书友探讨创作体会,把握当代书法创作的流派特征与发展趋势,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书法创作。他先后参加了河南书法函授院研修班和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的学习,得到过张海、刘炳森、沈鹏、李铎、欧阳中石先生的亲授和指点,使他对书法三味及其艺术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保华同志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中十分注重做人,注重字外功的修练。他为人谦虚热情,坦诚直率;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长期在领导机关工作练就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凡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他博学多识的儒雅气度所折服。他在闲暇之余潜心研究古代汉语、古文字学、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创作论等,时常结合书法实践撰写发表书论,并以自作诗词、楹联参加书展。他坚信“书画同源”之说,注重运用“气韵生动、骨法运笔、经营位置、应物象形”等绘画审美要求,指导自己的书法创作,增强其书作内在的厚重感和丰富性。
艺术因人生而丰富,人生因艺术而灿烂。九十年代以来,保华同志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大展赛,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全国"杏花村杯"艺术大赛书法金奖、世界华人书法艺术国际金奖、第二届"中华养生保健"名人书画展金奖、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届书画摄影展书法银奖、首届“腾龙杯”中国书画艺术作品赴日交流展银奖、“唐宋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首届“黄河杯”当代书画篆刻大奖赛兰亭银奖、首届全国“光大环保杯”书法美术摄影展书法优秀奖等奖项,获奖证书厚厚地一摞。面对诸多成绩和荣誉,边保华只是淡然一笑。他说书法博大精深,艺无止境,只有锲而不舍、勇于攀登,才能真正在当代书坛占据一席之地。现在他依旧在“肯定一否定一肯定”中探索书艺的真谛。痴迷、执着、严谨,这大概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边保华现兼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秘书长、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世纪国际名人书画院院士等职。其作品或发表于报刊,或汇集于画册,或篆刻于碑林,并流传到国际奥委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赵朴初纪念馆等单位收藏,影响甚广。此外,他执编了《边保华书法作品集》、《共和国将军书孙子兵法艺术展作品集》、《情系奥运华夏名人作品集》等书画册。 保华同志为书艺乐此不疲,厚积而薄发。有理由相信,他的书法之路会越走越远,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大境界对于他也只是需要些时日而已。我们衷心祝福他富有灵性的妙笔,挥写出更多更美的华章。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