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评论 > 详细信息  
刘菊清工笔花鸟画赏评
【日期: 2012-01-20 08:04:14 】  【来源: 】【关 闭】

 

陈履生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陈履生生于1956年,江苏扬中人。擅长中国画、美术史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作品曾入选当代水墨新人奖,并获“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或参加国内外的综合性大展。获文化部2006年优秀专家称号,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为学者师,为师者范”

    刘菊清老师是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界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在江南地区很有影响,她的风格在传统宋代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了陈之佛先生花鸟画中最优良的品格,形成她自己的风格。刘菊清先生还致力于把自己花鸟画的事业和美术教育结合起来。我记得当年在南京艺术学院读书时,作为工笔花鸟画的课代表,跟刘老师一起到山东菏泽写生,我们一坐就一天,一去就一周,刘老师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换来如今桃李满天下,她在教育上的成就也不亚于她在花鸟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直至今天,我们很多学生把她看成母亲一样,虽然她要求很严格,但是又有很宽容的心态,正因为她有很宽容的精神,她能面对中国的工笔画在建国初期衰落的局面,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潜心钻研,使得今天我们能看到她有这么多的系列作品。显然,作为一个工笔画画家,能够如此之高产,是相当不容易的。在教学中,她身体力行的写生,亲自示范给学生看,教学生怎么画,要求每一笔都要有出处。她这种执著的精神得益于陈之佛、陈佩秋、谢稚柳的教诲。刘老师还通过著书,把她多年的创作体会,尤其是白描技法等,传授给学生。希望今后大家更多的关注刘菊清教授以往的创作和将要创作的新作品。而我们各位在前辈的影响下,尤其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机遇中,如何把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之所在,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李一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观察》主编

    李一,生于1957年,山东人。擅长美术评论。1982年毕业于山东济宁师专美术系,1985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分配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1998年起任《美术观察》副主编、副研究员。出版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拓片碑帖技法》、《中国美术评论史》、《中西美术批评比较》。

    “工笔与写意相互渗透,工而不匠,工而写意”

    看了刘老师的画展,我很受感动。刘老师的作品是先画写意,后画工笔,先画人物后画花鸟,和一般的画家有所不同。我看到刘老师50年代的人物画作品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刘老师53年毕业,当青年教师的时候,就创作出这样大写意的画,相当不简单。后来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转而以工笔花鸟作为主攻方向,在工笔当中表现出写意画的特点,工笔和写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关系在刘老师的作品里面充分的反映出来。比如《临风听暮蝉》这幅作品,画中的柳树虽然用的是双勾的画法,但是里面的晕染、墨法也在工笔里面揉进了写意的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这幅工笔画写意的味道非常充分,这一点是一般画家难以达到的。因为一般工笔画容易画的死板,而刘老师的画工而不匠,工而写意,这不失为刘老师作品的一大特点。

    另外,刘老师还是一位教育家,在当今工笔花鸟界培育出象江宏伟、徐乐乐、喻慧这样一大批非常有成就的学生,可见刘老师在艺术教育方面也是成就斐然。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女画家、教育家,她毕生的艺术成果和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

     


王镛  中国美术研究院教授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 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罗世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授 
 
 
    罗世平,生于1955年,湖北武汉人。擅长美术史论。
    197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1987-1990年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中国美术史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0-1997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主任;1997-2003年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美术史系主任;2003-2004年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2005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研究生部副主任。
 

“传统精髓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诗情和画意的结合,线条勾勒和写意技法的结合。”

    看刘老师的画让我很受感动。首先是敬重,刘老师长期在中国画领域里坚守中国画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化中的精髓用画笔写下来,留在画中,让人去看,这本身就是很值得敬重的一件事情。刘老师今年80高龄,这么多年在中国传统画领域不断开拓自己的意境,提高自己在艺术上的境界,绘画中确实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画给人的总体印象很“新”,这个新并不是脱离传统。引用刘教授的《自序》文章中的一句话“从传统出发,表现生活”,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是她这么多年坚守的做法。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刘教授才20出头,作为一位年轻的画家,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提出,也会给刘教授的绘画中提出新课题。所以,刘教授在早年的作品中清晰地表现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如何表现新生活的探索。她用新题材,走出古人“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题材局限,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新生活召唤新的时代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对中国的画家来说是巨大课题,我想当时全中国的画家都在面临这一新课题,同时这是一个很有压力的课题,因为当时提出来的要求不是简单的从传统到现代的问题,而是从过去古代的传统向新的中国提出来的现实主义的转型要求,这个要求对于艺术家,尤其是花鸟画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以前没有表现过的题材拿到今天的画面中来画,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我想刘教授一定是深有体会的。我们在刘老师的作品中就能看到这样的绘画题材如何去表现,这样新的学术命题如何去解决,如何把画法、诗意和时代的精神结合起来。刘教授的画中就有这个新意。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刘老师致力于把自己的所学、对传统文化高妙意境的体会和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追求结合到一起。愿意这样做,要付出很多,但她也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比如说《夜深沉》中萤火虫的题材非常有创意。像《搏浪》这样的大画,笔法上怎么表现是有相当难度的。这么多年刘教授为解决这些题材和画法的问题确实是有卓越贡献的。

    所以我们今天看刘教授的画,同样画的是花鸟,但你不会觉得是古代的画,而是感受到这是新画,除了意境的新,同时又伴随着新的艺术技巧,没有这两者的结合,这些创作是新不起来的。新意境的开拓离不开生活,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如何发现“新”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绘画中的技法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是通过是对生活、自然的观察、体悟提炼出来的,写生就是写自然之声音,没有对于自然深入的观察是不可能提炼的。而“提炼”是画家的另一个本事,没有这个本事,画是空洞的。所以,今天在刘教授的画中我们看到的是非常贴近生活的、生动的。对传统意境的坚守和新生活的结合,在刘老师的画作中体现得很充分,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第二,刘教授的意境取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意。从画中直观的就能感受到,每一幅画的名称都是很讲究的,都是围绕画的意境提出诗的境界。我看她的文章中提到,她从小就喜欢文学、诗歌,她的画以诗为境界是体现得很清楚的。中国画的要点,不管是花鸟还是写意,文学还是绘画,诗与画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界限,如果中国画的画家有一天把诗去掉了,没有诗的意境构建,中国画恐怕就不能再叫中国画了。刘教授的画很有韵味,值得人慢慢去琢磨,让你很细的看,去体会,体会诗人的意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三,构成画的意境还有一个东西,就是吸收了民间艺术的精髓。在刘教授的艺术经历中,她得到很多大师给她指点,这在刘教授的画中就能看出来。她的好几幅作品都是从民间绘画中取材,把民间元素协调起来,而不是简单的移植。比如在她的有些画作中,不惮使用浓艳的色彩,这不是一个文人画家所惯用的表现方法,而她的颜色用得那么浓艳,却又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这个做法有民间绘画营养的转移,这也是刘教授在工笔画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

    第四,刘教授的创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她把传统的工笔画以线为主的表现语言和没骨两种技法灵活的结合起来。这两种结合本来就有,但是刘教授的作品中有分开使用的,也有结合在一起使用的,还有新的技巧在里面。很精细的勾勒法和写意的意向构造相结合使绘画的元素丰富起来。

    第五,刘教授对花鸟和环境的关系处理上独树一帜。 刘教授的画中花鸟和环境的关系不是故意把花鸟上加上一块石头那么简单,而体现一种结构关系、一种步骤关系,每一个背景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可以看出是刘教授经过很长时间的推敲,形成的独特的绘画风格。这种表现手法让我们欣赏画面时既有一定的时间、地点的联想,但同时又产生超越具象的联想和意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所形成这样的表现风格是刘教授对花鸟画创作的又一贡献。

    可以看出刘教授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标准设定,在实现过程中又做到了所想的标准,相信今后还有新的创作去体现更多的创作意图。

    “工笔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典范,典雅、明丽,意境深沉”

    刘老师的作品总的格调是典雅、明丽、清新、优美。她在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名家。她有幸师从陈之佛、谢稚柳、陈佩秋等中国花鸟画大师级人物,从三个方面继承传统:一是研究画法,二是学习美术史,三是坚持写书创作,这三点是工笔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根本要素。特别是在宋元花鸟画的基础上,她把握住了传统花鸟画的精神,又配合中国古典诗词的修养,这个方面正是现在有些青年画家所欠缺的。

    她在87年发表了文章叫《工笔花鸟画的写意》。现在整个花鸟画界、工笔画界都注意到工笔画的写意精神,特别是90年代以来,而刘老师早在80年代就提出工笔画的写意精神,而且她在文章里强调的“写意” 不单指画法,而主要指的是写意精神。所以,她在文章中强调,要处理画面,要有动势,要有气势。这就是古人非常提倡的“读书、性灵”,一定要把情感、个性都表达出来,刘菊清的工笔画在细腻中体现出“写意”的精神。画的是花鸟,写的是人的生命力、是诗的意境,而这种创作思想对我们当代工笔花鸟画很有启示:实际上工笔画也能够拓宽思路,也能写出很深的意境。

    刘菊清的牡丹让我联想到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非常雍容华贵而不俗。因为牡丹容易画俗,而刘菊清老师画的牡丹格调高雅。我个人特别的是喜欢《一支红艳露凝香》这幅作品,在笔法上注意到笔墨凝练的关系,颜色上厚重和清淡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深度空间,拓展了意境。而且她的笔墨,除了勾线之外,还稍微有一些溢出,这个效果就更好,比单纯的在勾线之内染色的效果更好;同时画里还用了描金、洒金,这金色的使用把整幅画的色彩衬托得特别好,不生硬。所以,她的牡丹系列画得这么典雅、明丽,实属难得。

    另外《夜深沉》、《鸟倦飞而知还》这一系列的作品的意境更加深沉,写意表达更直接、更完美。我可以想象在创作《夜深沉》时,她经历多次失败,尝试怎么把萤火虫的微光在夜色中凸显画出来,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柳树枝的效果能处理得这么好也非常不易。《夜深沉》的画法在历代花鸟画中是一个突破。《鸟倦飞而知还》这幅作品的空间感处理得特别好。我们知道花鸟和山水画的结合是不简单的。如果功力不够往往是既不像花鸟画,也不像山水画,反而把花鸟的主体模糊了。而《鸟倦飞而知还》中的远山的处理在空间上是飘渺空灵的,鸟又非常清晰,立刻把意境表达出来了。所以,刘老师的花鸟创作,不光是在写意精神上能够给我们提供启发,创作本身实现的意境也可以给我们做一个示范。包括陈履生、江宏伟在内的一批花鸟画名家都继承了刘老师的教学思想,追求典雅的意境,并且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所以,刘老师作为在当代中国花鸟画承前启后的名家名师,特别是工笔花鸟画的写意精神,对我们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顾森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1944年6月出生于重庆,祖籍浙江嘉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无党派人士。198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美术历史与理论专业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师从王朝闻、蔡若虹、朱丹、温廷宽诸先生。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书画研修部主任、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申报联合国“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师承大家,厚积薄发;工笔勾勒,写意用墨,如梦如幻”

    参观刘老师的作品会让人对刘老师从教几十年的精神钦佩;同时对她在中国美术教育、美术发展上做的特殊贡献而崇敬。

    一个艺术家一生能师从一位大师就很幸运了,而刘老师能够师从陈之佛、陈佩秋、谢稚柳等几位大师的机缘实在难得,后来又有机会拜访齐白石等名师,看到历代大师的真迹,可以说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也给她的花鸟画创作打下深厚的功底。

    刘老师的画是工笔画中一个不太一样的范例,值得细看。刘老师的工笔画里头写意性很强,写意是先把意写出来,不管用精细的,还是粗糙的方法表现,意不到,不管是什么技法都达不到。这是我看刘老师的作品最直接的一个感受。

    另外,刘老师的画不浓艳,这是延着陈之佛的路子过来的,比较清淡,比较雅致。特别是在一些具体的画上面,比如陈老师积水法的继承和发展,还有有墨韵、墨气,呈现的是如梦如幻的意境。实际上刘老师就是把工笔的勾线和写意手法的用墨相结合,使用了很多写意的手法,所以有很多写意的味道在里头。

    从结果来看,刘老师不光自身勤于创作,同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生,这是艺术家艺术生命力的体现,这是过去积累的厚积薄发。

    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出生于196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评审委员、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画面艳丽而清新脱俗,继承传统而洒脱自由”

    很多人对工笔画会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认为工笔画可以摹出来,或者认为工笔画容易画得俗气,而刘老师的画即使运用非常艳丽的色彩,画面也非常干净,完全也不给人俗气的感觉。画工笔画要把所有颜色用到极致,甚至把画面用满,但是依然不俗,这也是刘老师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她有的作品中体现的洒脱和自由也是通过经验的累积和实力来呈现的。比如《江南春晓》里鸭子的姿态,我很少在工笔画中看到。

    另外,刘老师在50年代,由于教学需要,经历了从人物写意到工笔花鸟画的痛苦转型,承担起传承中国花鸟画的历史重任,这是一个特殊的个案,而这种学习方式现在看来不但行之有效,而且可能是不同凡响,从刘老师的个人成长经历中,我们能找到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关于教学系统和模式的问题。

 

       

郑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195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美术学博士(并有博士后工作经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观察》杂志编委。

    "工笔色彩和墨色写意的双向探索"

    刘老师的花鸟画展引起了一个关于传承跟创造的话题。比如70年代刘老师的白描花卉体现的是传统工笔画清晰的勾勒,而80年代的《白玉》,有点像没骨,又有点像水彩,完全放弃了用勾线造型的技法,用很有控制力的色彩去把握形和意,色彩沉着雅致。而90年代一系列工笔花卉中展示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偏向于工笔彩色系,大量运用积水、积色,比如《蝶双飞》;另一种偏向于墨色写意,比如《临风听暮蝉》,而且这两种形式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地强化,得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两种形式之间不断探索,寻找到自己绘画的无限可能。

    

苏百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工笔画家 

 

    苏百钧 1951年生于广东广州。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协理事、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

  “教学模式之探索功不可没;写生-白描-临摹之方法行之有效”

我认为老师在当今最大的贡献其一是对工笔花鸟画的传承。老师把大家的作品传承了下来,又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画家、评论家其次是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老师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写生,然后到临摹,再到写生。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先临摹后写生,而我从小也是先写生再临摹,这里面其实区别很大,因为先写生保留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而不是用一个模式去套。写生之后再临摹,琢磨精品是怎样创作的,然后再写生,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我本人也从事教学工作,我觉得老师的这种教学模式下能教出一大批大家来,这个贡献是非常大的。她的教学方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去研究。

刘墨

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与艺术人才研究室主任 

   刘墨,1966年生于沈阳,中国美术史硕士、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并担任文化与艺术人才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清新淡雅不失厚重,清透灵动不失质朴”

教授的绘画里面,得到了陈之佛等大师的真传,老师严格的要求给教授的绘画奠定了非常丰厚的基础,教授的画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敦煌壁画的影响,而在诗意方面所表达的正是江南的诗韵、画意。而教授的绘画与许多江南画派的画家有所区别的一点在于,她的画在清新淡雅中还透出一种很厚重的感觉,这种厚重感是非常难得的。教授有一篇章文章叫《工笔写人生,丹青壮春色》,从刘教授的绘画创作过程中能我看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先写意、后工笔,先人物、后花鸟,这种训练既是主动,也是被动,或许最初是无奈的选择,而最终却无怨无悔为之付出毕生心血。所以老师花鸟画里面时时透出人物画的影子。比如《一叶知秋》,非常有灵气。看似简单,就是一片红叶上面落一个蝉,但这里面体现出一种人物画的情韵。

另外,教授对绘画里面墨色的运用有很多自己独到的心得,尤其是墨色的清透、灵动,又不失厚重的风格非常独特。比如在《白玉豆绿》和《秋菊有佳色》中,这种特殊的效果和如诗如梦的感觉,在其它人物绘画里面好像还不曾看到这种处理方式,而在其他的花鸟画家的作品里好像也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所以,这一点是特别值得钦佩和尊敬的。

    尤其更值得钦佩的是绘画里面表现出的一种质朴的风格,而这种质朴在今天社会里面已经太难得了,所以,我在此再次向刘教授表示敬意。

   

朱虹子

中国艺术报副社长 

   19693月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1993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长期从事文化媒体工作,以艺术社会学的角度,致力于当代美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先后任《艺术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主编,现任中国艺术报社副社长。

“传承经典、动静结合、图示创新”

我欣赏老师作品的三点体会是:

首先,写生与写意相通。老师的文章中提到一个词是“古典艺术”,什么是古典艺术?花鸟艺术是古典艺术的一种经典样式。老师对古典艺术的探索、成就是可以用古人的品行标准去看,我感觉是在妙趣和神趣之间。她的花鸟画中贯穿生命和爱意,打通了写生与写意的界限,又不失古典艺术的典雅、端庄,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第二,动静结合。在刘老师的花鸟画中,安静祥和的意境是她的一个重要追求。而有些作品又动感十足,比如《春江水暖》中鸭子的神态,表达的完全是一种运动中的状态。

    第三,图示的创新。有些人对学习工笔花鸟画有点排斥,认为工笔画都是从临摹入手,在图式上有很严格的要求,受到很多的限制。而刘老师对于图式的创造性很强,比如《夜深沉》、《一叶知秋》等作品的题材和图示都是自创的,突破了花鸟画的局限。让人不觉得花鸟画是过时的样式,使它具有时代性,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

     

    张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 

   张敢(1969.6--),男,江苏丹阳人。美术史论专家,2002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出版的美术史专著有《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译著《向大师学绘画--艺用解部》,编著《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 发表论文《威廉.莫里斯及其美学思想初探》。 

“继承传统,把握时代风格;意境韵味体现修养品格”

    我看了刘老师的作品非常感动,而且刘老师一直在从事教学,让我们高校的老师们深受鼓舞。

    首先从教育角度来说,作为美院老师,我深知并不是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都可以是很好的教育家,画得好不一定能教出很好的学生。从刘老师的《自述》中可以了解到,刘老师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令人钦佩。在50年代,刘老师出于组织上的安排和教学的需要,从潇洒淋漓地画写意人物并已取得相当成就,到一下子转型专攻工笔花鸟,其经历的矛盾和挣扎可想而知。从刘老师早期的人物画《上河工》中可以看出其画风和日后工笔画的巨大改变。刘老师为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的传承所做的转变,非常令人钦佩。而在接受组织上的安排后,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刘老师马上开始研究工笔花鸟画的教学规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包括喻慧、陈履生老师这样优秀的学生。能够为工笔花鸟画事业培养出这么多艺术人才,这是作为艺术教育家很高的成就,这种成就并不亚于自己在艺术上的成功。

    第二,从创作来讲,我们要了解历代的绘画,才能把握住一个时代的风格。如果没有对历代绘画的了解,很难创作出一些新的作品。刘老师的画中也会使用一些非常浓艳的色彩,但并不俗气,而且还很有意境。正是这些老艺术家的积累,为后来绘画创作提出了带有方向性、指导性的建议。

    其实刘老师早期的人物画创作对后来在花鸟画上取得的成就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尤其是在造型的提炼和概括的能力上。所以,艺术家不一定要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要多参照几个领域,反而能拓展他的事业,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今天谈工笔画很容易到这样一个误区里,一般我们认为工笔画是一门技术,现在一些新的工笔画中可以看出堆砌的特点,好像堆了越来越多的器件就越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工笔画中最需要表达的是意境、韵味和艺术家的修养、品格,而在刘老师的作品中就能体现出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有新的时代特色、时代气息,而且又有很新的意境,这是一般艺术家很难达到的境界。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可以归功于于刘老师对艺术的投入、热爱,和不懈钻研。在师承的基础上,刘老师还概括出了自己的体会、领悟,并且把这样的体会、领悟教给学生,这是特别值得钦佩的。所以,刘老师取得今天的成就跟刘老师一生的追求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邵剑武  人民日报美术室总编辑 

   邵建武(1956.5) 别名剑武、南宫品,湖南湘阴人。 擅长美术史。1 98 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从事编辑工作。新华社国内部从事文艺 报道,199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美术组副组长、主任编辑。

“坚守中的创新,创新中的坚守”

作为艺术创作来说,每一个时代总有坚守、也有创新。对于未来,到底是创新能占主流,还是坚守能占主流,还是在二者之间不同层面,每一部分都占主流,还真不是艺术界、艺术家能够决定得了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每一个层面上认认真真进行艺术创作、艺术探索,包括文化学习的艺术家。

老师的作品中体现了她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而且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委婉的气质,在词和画法的结合上,达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在这里,一方面向刘老师表示敬意,同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她的作品。

 

张瑞琪  新华社摄影部高级记者 

    新华社高级编辑、摄影部网络编辑室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曾任新华社摄影部新闻中心编辑、新华社亚太总分社(香港)摄影记者、主任助理、摄影部国际编辑室副主任、图片中心主任等职。

“功底深厚、不懈创新、境界超凡”

我看了教授的作品感受是三个关键词:一是“功底”、二是“创新”、三是“境界”。

第一、功底。从刘老师的个人经历和其展示的作品来看,体现了不同一般的国学功底。现在的有些当代绘画作品比较浮躁,不讲究功底,而缺乏基本功很难有真正的创新,而是盲目的创新。所以,在老师创作中体现出的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毅力非常令人感动。

   第二、创新。引用刘老师的一句话“用创新的理念来表现传统的中国画”。中国画要走向世界,就不能千篇一律,要让当代年轻人能够接受,让花鸟画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创新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境界。在书画界,有技术的人可能不少,但是真正有境界的人是少数。境界是一种高度,有了境界才有艺术的生命力,才有创新。教授的书画里面透出诗一般的境界,这与个人的修养、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关。境界不是一两天能够达到的,很多艺术家画的东西匠气十足,没有境界,所以,我对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


     

上篇: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投资与收藏    下篇:邵大箴谈学习水墨画:画张好画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