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业内资讯 > 详细信息  
清代百幅“红楼画作”展 再诉贾府悲欢离合
【日期: 2012-08-05 12:32:07 】  【来源: 中国日报 】【关 闭】
 

  图为观众在观赏《红楼梦》画册展览。司晓帅摄

  图为展出画作之一,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衡芜讽和螃蟹咏”。 辽宁省博物馆 摄

  中新网沈阳8月3日电(司晓帅)由清代孙温、孙允谟创绘的《红楼梦》画册3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览遴选了该画册230幅中具有代表性的144幅作品,用“图、说”的方式向观众再现了黛玉入贾府、宝黛相会、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庆寿、四美钓鱼等曹寻芹笔下的红楼故事。

  据介绍,这个《红楼梦》画册被誉为大连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属国家一级文物。整套画册以石头记大观园全景为开篇,画面鸟瞰构图,将大观园诸多景致悉数入画,从第二开画面开始,依次描绘出全本《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全图绘有山水人物、楼台亭阁、花卉树木、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家具陈设及博古杂项等,仅各种人物就多达3700余人,几近包括全部画科内容。

  旅顺博物馆馆长助理郭勇军告诉记者,画家把大观园内的山石林木多画成张牙舞爪的鬼怪走兽状,似对大观园中这些天真烂漫的少女们虎视眈眈。这里反映了画家对小说原作“大观园不是人间乐园,也充满了危机和陷阱”的认识和理解,这在当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认识。

  画作中,许多人物的服饰图案、佩饰、陈设古玩和花卉等有的施加厚粉,有的则以泥金勾染;各种花木或勾花点叶,或没骨画法,极尽表现其各自的生态;建筑的斗拱、立柱和窗隔门楼等明暗转折变化明显,这些都可以看出在技法上已吸纳了西洋绘画的因素。

  为了更加全面展示《红楼梦》的深刻文化内涵,辽宁省博物馆还推陈出新。据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介绍,除了《红楼梦》画册外,展览还扩展延伸古籍版本、绣像插图、专题绘画、红学研究在辽宁的部分状况,包括曹雪芹、高鹗的祖籍考等内容,并采用国内领先的三维场景复原技术,使展览更加深入系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据悉,该展览曾在国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多家知名博物馆展出,一度引起红学界的高度重视,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清代所作关于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篇幅最多的绘画作品,是研究《红楼梦》流传史和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资料。

  郭勇军还透露,1959年7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博物馆前身)无意中得到这套珍贵的画册,之后拨交给旅顺博物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旅顺博物馆在清理库房时,偶然发现了画册,这才开始了研究工作。

上篇:新中国“双百人物”主题油画展启动    下篇: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亮相南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