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历史人物工笔画《大驾卤薄图》作者杨大成和以该画为蓝本创作巨型铜雕作品的台湾艺术家杨豪携手来到北京为“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交流”活动造势。
杨豪表示自己很高兴受到主办单位邀请来参加“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交流活动”在军博馆10月底的展出:“因为《大驾卤簿图》在1988年的时候就由一些清史学家、画家在筹备这个作品,1995年在李大成老师的创作之下完成。画作的本身是0.8米的高度,68米的长度,它是一个卷轴。后来我们将原画放大2倍半,做成铜雕。这个铜雕高是两公尺,长是170公尺,重量将近6吨。当时完成了以后,我在1995年底就把它运回台湾了。事隔了十多年,我们受主办单位的邀请到大陆来展出,对我、对这个作品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尤其在这样一个两岸和谐的氛围之下,它特别具有意义,而且在现在这个时候来看,当时我们所做的努力非常值得。”
对于这件作品的历史背景,杨大成介绍称:“‘卤簿’两个字是古代皇帝和皇后以及宫廷的大臣们出行时的仪仗队伍。这个‘大驾卤簿’简单的解释就是古代皇帝为了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率领着宫廷的文武百官从故宫到天坛去祭天。从故宫到天坛在路上整个队伍非常壮观,整个阵容、整个仪仗队伍称之为‘大驾卤簿’。整个创作为期7年,其中我参与绘制整个过程3年。虽然在绘画方面是我一个人完成的,但是这个《大驾卤簿图》应该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尤其前期做了很多收集素材的工作,包括清史专家,还有恭亲王的后裔,还有已故的溥杰先生工笔画会的会长潘洁滋老先生、恩师喻继高先生,他们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台湾的杨先生,不管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其它的方面,都为我们《大驾卤簿图》的创作做了巨大的贡献。”
李大成直言自己是画人物的,对于历史题材并不是很擅长,但是当初在钓鱼台国宾馆受到恩师喻继高的鼓励才下决心开始创作:“我在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从目前来看,李大成是最适合完成这副作品的人,而且只有他能完成’。听了这个话以后我心里一震,可以说是背水一战,不得不接受下来。我们俩当天晚上在钓鱼台,他睡不着觉,我也睡不着,到底能不能完成,都在心里打问号。那时我才刚从学校毕业,只有24、5岁,创作这幅画难度很大,以至于现在再回想起来我自己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但是当时既然已经把话说出口,我就对恩师说‘老师你相信我,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这样我就把任务接受下来,第二天我就开始了漫长的三年的创作,可以说是非常艰难,也是非常枯燥的。”
此前杨豪曾在台湾做过一档介绍两岸风光和奇人异事的电视节目,当初正是他与李大成商议之后才决定搞这个铜雕作品的,“因为那个年代有这样的热情,我出生、生长在台湾,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在民族情操的基础之上,我是当仁不让的。我认为这件事情应该是由我来义不容辞地完成。”
谈到创作这两件作品的意义时,杨豪直言就是要填补历史的空白:“就是填补我们研究清朝祭天的空白。什么空白呢?我们为什么讲清朝呢?我们是把乾隆13年祭天的仪式从文字变成一个画作,变成一幅68米长的卷轴,这个是需要相当的时间跟金钱的。那么当时没有经费的情况之下,我来支持这件事。同时画作底稿完成的同时,我们就把它放大两倍半来做铜雕,为了长期的保存,给世人做一个观赏,同时对于世人了解清朝史,或者对我们的艺术也好,对我们的文化也好,都能做长期的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