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业内资讯 > 详细信息  
时代需要青绿山水画
【日期: 2019-06-10 05:52:01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关 闭】


 

    《幽居图》  局部  钱选

    山水画自东晋滥觞,就以青绿为主色,那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中国古代人民理想中自然应有的色彩。青绿山水在唐代成熟并达到鼎盛,至宋代又出现第二个高峰,从此开始衰落,原因在于水墨画的崛起。

    水墨山水画起源于盛唐,五代两宋一跃取代青绿而成主流,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牵涉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特别是儒、道、禅哲学对宇宙、自然、人生、艺术多领域的特殊见解。也与中国古代画家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有关,他们掌握中国哲学,发明了全世界独一无二,以墨分五彩代替颜料的绘画,并发展为文人画,以之作为修身养性的有效工具,因而勃然发达,广泛普及,直至今日。

    宋代出现文人画思潮,将以青绿为主的宫廷院体绘画贬为“作家”画;元代文人画左右画坛,提倡“士气”;明末董其昌又提倡山水画“南北宗”之说,把以青绿色为主的宫廷院体绘画归为北宗,以水墨为代表的文人画归为南宗,明确贬北崇南,这些都成了青绿山水式微的重要原因。尽管元明清文人画家仍有人兼工青绿山水,民国时期也不乏其人,但终究不过聊备一格而已。新中国成立以后,情况依旧。

    然而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青绿山水之所以乏人问津,都还不全是因为艺术观念受文人水墨画影响支配,否则元代钱选、明代文征明、清代王石谷等纯粹的文人画家也不会轻易染指青绿。可以说和画水墨山水相比,画青绿山水太艰苦,太难臻绝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水墨可工可写,以写为尚,随时都可信手挥毫,还可泼洒自由。青绿只有工笔,没有写意,甚至连清代王鉴那种在水墨皴染基础上重设青绿色的山水都很少。以院体画标准衡量,它要涉及造型、构图、勾染、设色等技术性极强的专业,难度很高。以士夫画标准要求,则在技法精妙中还得高雅有书卷气,这个更难。水墨用色简单,省工省料,青绿着色却对颜料质量要求极严,古代许多画家不得不自己研制,其烦难可知,故而使人却步。

    青绿山水成形时还没发明皴法,平面性与装饰性很强,这两种特性,是中国绘画源于远古工艺纹饰的四个胎记中的两个(另两个为意象性与象征性)。起初山水只作为人物画卷的活动背景,如《洛神赋图》很像一幅工艺装饰带,独立成为山水画科之后,装饰性便遗传成了本性。这种本性,恰恰是青绿山水画的特点与优点,使它既来源于自然,又比自然更美。

    尽管后来有些画家,如北宋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卷》中增加了理想性,比较自然真实,但仍不脱装饰本性。水墨山水发明了皴法,增强了“石分三面”的立体感,因而削弱了平面性与装饰性,增强了意象,另有美感,与青绿韵味不同。明清时期的文人青绿山水,将两者调和在一起,味道反而冲淡了。

    到了20世纪,中国美术深受西方写实主义影响,在80年代以前,传统山水画不断受到改造,以西画素描、速写中的写生为基础,掺入西画观念与标准,在现代人看来更自然真实的水墨淡彩画法,如李可染、石鲁、傅抱石等人所作,遂成时代潮流,影响至今。

    青绿山水的装饰本性很难通过写生改造,一旦写实,色彩造型很容易靠近乃至变异为西洋画。不改造,又不能适应时代审美要求,故而在20世纪仍遭冷落。

    80年代以后,中国画出现真正“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时代,传统与现代,稳健与激进并存,开发发展中国画的色彩也成了热门话题,并由此诞生了许多借鉴、移植东西洋绘画的新型重色山水画,却可惜人们依旧缺乏研究与发展传统青绿山水画的热情,因而过了21世纪的门坎,至今依然罕见在这块古老园地辛劳的耕耘者。

    青绿与水墨的基本品格,一为富丽,一为野逸,故前者得庙堂之气易,后者得庙堂之气难;反之,后者得书卷气易,前者得书卷气难,各有千秋。水墨画是王维等一众唐代高逸之士创造发明的,容易在历代文人中流行,甚至影响到20世纪的非文人画家。但文人水墨画若无文化底蕴,便会流于粗劣浅薄。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突飞猛进,艺术市场迅速发展,重彩工笔画原本耗工费材令人却步的问题,反倒成了市场计算商品成本的可靠依据,使其成为有利可图的丰厚投资项目,很快吸引产出与投资,因而极大效果地促进了工笔画繁荣,以至于从上世纪末迄今,工笔画都是市场以及画坛的宠儿。这正合时代气象,不是坏事,只可惜工笔画的热闹只在花鸟与人物,山水依然寂寞。

    平心而论,青绿山水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本身的技术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青绿山水需要适度的装饰,又不能直接沿袭传统画法,还得创新,而一有新意,又往往装饰过度,显得造作不自然,没有雍容气度,与它在唐宋时代的那种阳刚壮美,振奋精神,富有庙堂之气的距离太远。本来,我们的时代就需要阳刚壮美振奋精神的艺术,青绿山水的传统品格,正好最能适应和满足这种时代需求。虽然,它在当下的发展转型中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在广大艺术从业者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无论现代青绿山水,还是现代文人画,都能以其与时俱进的新姿,重新在春天的苑囿里灿烂绽放。

    (作者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上篇:苏州美术作品大展油画展览在常熟美术馆展出    下篇:陈履生:传统书法与当代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