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业内资讯 > 详细信息  
画家朱安平著书中国画论 甘肃省文联主席冯树林作序
【日期: 2023-11-23 10:08:44 】  【来源: 中国艺术信息网 】【关 闭】

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冯树林


画梅,多见其用色独特,造型尽显苍劲。观梅花作品,久而品之,又显陈俗。就是那么几种画风,未见有更独特的韵味。欣赏到朱安平的梅花作品,觉得甚是惊奇。梅非梅,却是梅,铁骨铮铮,堪称“铁骨梅花”。

朱安平画梅,不俗不艳,虽缺少几分梅花的“娇姿”,缺少几分艳红的花瓣,但是,简单几笔,粗枝枯丫,就表现出了梅花的风骨,一种骨子里的意境。

画梅多画其表面的花瓣和姿色,以突出梅花在严寒中的一种傲雪精神,励志、警醒世人。而朱安平的梅花并不如此,所画梅花都突显出了画作的“铁骨”风格。

观其画如入其境,虽然没有更多的渲染,铁骨梅花就以这种风格尽显风采。梅花的特点是“傲”,而显现“傲”的方式非常多,古今画梅的画家多是把梅花的傲骨放在了第一位,朱安平则单刀直入,直接体现了梅花的“铁骨精神”。

梅花,超凡脱俗、冰清玉洁、以品格高尚被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古今爱梅人士有之,喻梅花为一种艺术精神的象征,梅花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梅花画了上千年,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是,体现梅花的精神,寓意是几近相同的。在当代,大家都在再创新问题上犯难,朱安平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另辟蹊径,大破大立,大胆运用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在梅花作品的创作上有可喜的成绩。在思维和创作理念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托物言志,寓意深刻。通过梅花,隐喻一种抽象的理和意绪,不单纯是梅花本身的自然属性,而是借助梅花对人们的感性形象,托喻自然之外的哲理、观念、情绪。借梅花,表现有志之士,铁骨铮铮,立地顶天的英雄气概;表现民族团结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表现傲骨常青的情操;表现志高如山的品格等。

第二,创造朦胧,多义的意境和艺术形象。朱安平的梅花作品,用抽象的思维方法画出朦胧、多义的艺术形象,将梅花的品格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朱安平的画作,将梅花处理于凌空,留白处给人感觉似云、似雾、似雪,给人们留有广阔的联想空间;有些作品,梅花好象是在山上,又象是在树上,又象是在空中,这种多义的艺术手法,所产生的精神境界,是古今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朱安平所创作的“梅枝干枯欲生花”这幅作品,说象征某种自我牺牲精神是恰当的;而说它象征执着坚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对的;说他象征人间一切高尚的情操是不错的;而说他象征相思感情的始终不二也是可以的。总之,使人感到回味无穷,言表难以尽其意。

第三,多用拟人、梦幻、夸张、变形等手法塑造形象,寄托情志。借梅喻人,指梅抒情。朱安平的人生不幸遭遇,使他饱尝人生酸、甜、苦、辣,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的抒发,使他幸运的找到了艺术上的“自我”。用梅花这一个小小的题材,要画出人生百味,是很困难的,他以梅花喻人、喻己、喻天下事,作品似山非山,似梅非梅。似天降奇花无枝无杆,似千人百众,千山万水,同呼同庆。有低吟、有高唱、有阴、有阳、有明、有暗、看的见,思不清,说不明。这样的画梅人,不多见。

朱安平的这种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的,也是建立在哲学、文学、美学等学科知识之中的,更是建立在自我修养,奋发向上的基础之上的。朱安平自己就象一朵“铁骨梅花”,愿他开的更加灿烂。

最后用我国国画大师霍春阳的话再次勉励朱安平:“林中傲骨需珍重,不到寒时不肯香”。

01.jpg

02.jpg

04.jpg

07.jpg

13.jpg

17.jpg

IMG_20231108_134343.jpg


上篇:远古江南的耕织图——“河姆渡文化发现五十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印象    下篇:让流泉飞瀑、红花绿叶听任意念思绪调遣,尽显清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