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阿忠 林坑·一桥架溪水 33×33cm 中国画 2024年
浙江永嘉有条楠溪江,这个名字充满了古意,站在江边高坡四处眺望,在诗情画意中遐想古往今来的文人轶事。也许命名那条江的人早有预先的设定,让后来的人从它的字面看到诗性的韵味;也可以进一步在它的流经之处看到自然的灵性。
楠溪江在永嘉的那些山头中流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成,也许这是楠溪江的源头。我没有必要去考证、追源,只是想这条江围着山,山依着水构成的那一道道风景,能使人怡心安静,并能够在那里走走、看看、写生、采风就可以了。
楠溪江在山脚缓缓而流,不知道弯过了多少湾。它所构成的山路,这一边是山壁,或是石块的堆垒,石缝中稀稀疏疏长满不知名的野草,偶尔还有星星点点的红花、黄花;或是土坡直立,杂树芜植形成灌木状,与绿油油的翠竹组合,构筑了夏的况味。那一边是溪流,由高往低处流淌,在石头的缝隙中穿过,时而冲激大滚石,发出哗哗的流水声,溅起白色的浪花;时而又会遇到一段平坦,水面宽阔起来,风吹起水波追逐流水,发出潺潺之水流声,成了自然中的背景音乐,在山石间飘荡。
解读楠溪江那蜿蜒的溪流中印满了的文字密码,溪水流出了五言、七言的句子,泉涧读出了永嘉的山水。忽然想起永嘉太守谢灵运,那条楠溪江给了他山水诗的灵魂。那悠长的流水、毛竹搭建的凉亭、山间砖砌的佛塔,以及绿翠的山色、蓬勃生长的竹林,滋养了他的诗性。
楠溪江流经的若是低洼地带,永嘉人便称之为“坑”,比如龙潭坑、芙蓉坑、茶园坑、张溪林坑等等。岩坦镇黄南乡之林坑,是永嘉楠溪江最为典型的风景。
黄南乡林坑在省道一侧,公路那边是楠溪江,江边有一组已经败落的老宅,有几幢还零星住着一些看守的人。那些老房子像是一出大戏的序幕,拉开了林坑的故事。
过牌坊即入林坑,溪边立一大石,上面刻有“林坑”两字,显然都是新补的,字写得一般,但是为了旅游,竖一石刻红字作为景点,让大家拍拍照也很有必要。过大石后渐入佳境,溪流声哗哗哗,仿佛是欢迎大家的掌声。溪水好像从三面汇聚,溪边又有了房舍,沿山坡上叠加成各种变化,成了不可多得而有特色的风景。“坑”底大石、小石看似乱叠一气 ,却是自然而成疏密有了审美;溪水清澈有迴流,上有木质廊桥,桥栏设有美人靠,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去坐靠休息,只是美人坐上更有情调。
若是天下雨,杂树密翳、云雾缭绕,檐口听雨;山峦起伏、闲云潭影,廊桥观泉,林坑的风景妙不可言。最是艳阳金秋日,门上挂辣椒,檐下悬玉米,家家簸箕铺上各种颜色,林坑晒秋更是一道引人观望的风景。
我想,全国各地风景的发现、开发、宣传,都离不开画家、摄影师、诗人、作家。周庄是画家画了那里的“双桥”,并成为“国礼”而红火起来的;平遥古城是因为世界摄影师以此为题材竞赛,而引起世界关注;福建霞浦成了摄影师的天堂,而带动了旅游,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也是画家发现;虽说永嘉历史悠久,但是黄南乡的林坑,包括那里的晒秋,也是画家发现,和摄影师推广的。
“风景独好”的地方都是画家、摄影师发现的。然而因为一个地方的“装修”、“化妆”用力过猛,使之失去原汁原味,变成同质化的“众好”,不免为之惋惜。都说江山如画,而实际上是画不如江山,自然的气息、自然的韵味,是画家难以求得的。
(作者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