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返芥子园 46x61cm 2022年
在工作室水池旁发呆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群可爱的鱼游来游去,悠闲,散漫;而一池的水草与浮萍,让这里的生态显得生机盎然。因为无数次的邂逅,有时会把人带入无意识的冥想之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也在想,鱼知道我与池外的世界吗?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鱼池虽然丰富、生命精彩,但鱼在鱼池里能感知到的一切,与我在池外审视这个鱼池,肯定在不同的维度上。这时、或许能、忽然想明白一些问题,我们能掌控与审视的是低维的世界,当我们从一个水池开始慢慢拓展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当我们一起分享对于这个水池的感受或认知,一切将变得可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说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将无法直观地看清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看到山的背后、树的背面、脸的左右。当我们在山中的时候,也无法看清山的样子,只有离开这个维度的时候,才有这种可能——降维或者升维。毕加索一方面运用了二维平面的作画方式,绘画史上第一个站在四维层界上,用二维的绘画方式,试图探寻三维世界真相的人,所以才有了立体派绘画;另一方面是毕加索非常清晰的知道绘画的本体是二维平面空间,这是绘画的真实,人只有通过绘画这种降维表达方式,才有可能发生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交流与相处。我们之间不可能也不存在对一个什么都不了解、无法认知的事情作出判断并产生情感共鸣。
弗莱在《绘画的双重性质》中所强调的:人们必须考虑到建筑是三维的,而绘画只有二维这一事实。如果二维就是绘画的真实,那么那些试图画出三维立体的绘画就是真实的谎言。绘画的基因是二维,用二维平面的图形方式来演绎绘画的真实是回到绘画本体的过程。那些活在山中、想用绘画的方式、去表现山的样子的人或事是荒谬的。我们每个正常的人都可以完成对于“一个水池”,或者说“二维平面”居高临下的审视,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审美。有了审美,人与人之间才有可能完成情感与认知的交流,绘画才有意义。低维对于高维的意义,如果比喻成机器的构件,虽然构件是无法建构机器的全部意义,但构件是这台机器的基本。低维是高维的投影,同时绘画无论怎样去表达三维立体图像都逃脱不了二维平面的藩篱。
绘画是二维的,也就是平面的。中国绘画千年以来就是平面的;西方绘画从形式主义的现代绘画阶段开始,发生了越来越平面化的趋向。现当代,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画家因为绘画的平面化而完成了画师与大师的转变。格林伯格认为:每门艺术都有自身的本质属性,按照这种思路,现代主义绘画就应该强调它的平面性视觉特征,而不是对三维幻觉空间的营建,毕竟,“三维性”是属于雕塑领域的。当然,从《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发表以来,格林伯格就坚定不移地将平面性看作是现代绘画最基本的特质。
我认为,人们试图用三维幻觉空间的营建的方式还原三维世界真相的方式是徒劳的,也是可笑的,因为这样的方式会受到透视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视觉的限制,表达的限制,逻辑关系的限制,认知的限制,交流的停滞,信息量的流失……最终导致绘画意义的丧失。绘画至少应该找到一种人类共同且可以审视的普遍方式,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由低维向高维的建构,由此找到绘画逻辑的意义,拓宽认知,精神向度,增加信息量与阅读量等。最重要的是需要摆脱西方绘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被我们全盘接受的立体造型的、科学的作画方式,事实上西方绘画自后印象开始的二维平面方式的绘画探索,一方面开启了现代艺术进程的序幕,另一方面形成了事实上的“二条腿走路”,一条是艺术的,另一条是科学的。而我们恰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永远成不了科学家的,一群搞科学的艺术工作者。以至于一群与艺术背道而驰的人,既无法靠近科学,又深陷于无法理解艺术的泥潭之中。
当我们靠近这个鱼池,同时对这个鱼池进行观赏、审视、评判与改造,这时的你已经改变了鱼池的生态,掌握着鱼的生死与命运;当我们完成了对于鱼池的意识审视,交流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当我们作出评判与改造的时候,空间与时间就发生了变化,水池与世界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维度就有可能会被进一步拓展。如果把二维平面绘画类比成那个鱼池,三维世界的我们在绘画中,就有可能相互欣赏,彼此交流,完成共同的审视而形成审美,并以此为基础的绘画将获得向三维真相,甚至更高维度拓展的基本逻辑关系。
(文/潘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