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群 《黄河人家》 木刻版画 200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力群(1912年—2012年)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美术界的长寿之人。2012年2月,他往归道山,走得圆满。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追思力群,实际上就是重温中国新兴版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在文艺战线上,力群可谓力耕一生。他是山西灵石人,生于1912年12月。1931年,19岁的他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后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在鲁迅的影响下,他开始从事木刻版画创作,从而成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元老之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曾在安徽安庆主编木刻刊物《铁军》,创作了《抗战》《这也是战士的生活》等作品。1938年,他在武汉参与筹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编辑了《全国木刻选集》。1939年,他在陕西宜川担任民族革命艺术院美术系主任,其间创作了《人民在暴风雨中》《运输车》等作品。1940年初,他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员。1941年,他的作品参加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被艾青赞为“单纯、朴素、明快,就像木版上的抒情诗”。1942年,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泽东讲话。抗日战争胜利后,力群转往晋绥边区,任文联美术部部长,并主编《晋绥人民画报》,之后,又到山西解放区参加了农村土改运动。
1949年,力群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全国美术家协会常委,并在同年参与筹建山西省文联,创办《山西画报》并任主编。再后晋京,他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等。2005年,他将自己的作品无偿捐予家乡,并筹建力群美术馆。2010年,力群美术馆迁至王家大院红门堡,彼时展出不同时期的力作184幅。
纵观力群作品,赴延安之前主要有《鲁迅像》《三个受难的青年》《采叶》《收获》等。其中,《鲁迅像》最为知名,人物头发、须眉和肩胸衣着部位的块面浓黑,与面部及背景的疏朗透白形成强烈对比,坚毅、激愤而又慈悯深邃的人物个性得到了较好展露。此阶段之创作,强调明暗、阴影效果,显然受梅菲尔德、麦绥莱勒等人的影响。此外,苏联版画的意味也较浓,工致而不乏装饰性。
延安时期,力群的刀笔转向浑厚的高天黄土及淳朴的人民群众。随着思想深化与知识积累,他开始真诚地向民族、民间传统学习,躬身汲取其中营养,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强化刻线的表现力。作品《饮》《延安鲁艺校景》《丰衣足食图》《锄草》《伐木》《帮助群众修理纺车》等,技艺益趋娴熟老辣。其中《饮》描绘了一位解放区男性农民在劳作间隙渴极痛饮的场景,三角刀下纵横奔放的线条,将一种源自大地深处的健硕、质朴、沉郁及鼓荡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套色木刻《丰衣足食图》则显然借鉴了民间剪纸及年画的表现手法,并佐以个性化的大胆提炼改造,用鲜亮明快的色彩、豪爽而又细腻的刀法,刻画了陕北农家生活场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力群创作了木刻《王贵与李香香》《送马》以及年画《选举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力群推出了一系列以风景、花卉为题材的抒情性作品,《黎明》《瓜叶菊》《北京雪景》《林茂羊肥》《北国早春》《天山之夏》《清泉》《鹿园》《林间》《春到洞庭湖》等作品无不予人以纯雅悠远的美的享受。愈到晚年,力群的作品愈是稚拙清澈、童真无限、天机发溢。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或正可诠释力群历经曲直、饱尝冷暖之后的古淡心境。
(作者系南京大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