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左一为吕章申。
“国家博物馆应该是公众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在“艺海流金—走进黑土地”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的发言引起了龙港澳嘉宾们的一致共鸣。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艺海流金”活动的重点在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特区政府的文化官员、视觉艺术界及文博机构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中,“文博机构在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中的定位与作用”成为重点交流研讨题目之一。
吕章申认为,30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博物馆作为文化载体,不仅收藏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珍藏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是一个国家、城市、地区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化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化民众、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责任。在目前提倡多样化文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博物馆为了更好地遵循其“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履行并强化自身征集、收藏、交流人类文化异常的责任,是所有博物馆面临的共同课题。
吕章申说,我们确定的国家博物馆建馆方向和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博物馆。
他们的做法包括:首先要建立国博的新型宣传教育体系,吸纳媒体资源,组建创意团队,策划具有国博特色的主题活动。其次是借助免费参观的契机,培养观众的博物馆意识,引导新的文化消费观念,尽可能地满足了各类观众的需求。再者,他们建立了一支高素质讲解团队,由在职讲解员、馆内专家学者和社会志愿者共同组建成高水平讲解队伍,通过展厅讲解、现场答疑和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发挥出国博教育大课堂的作用。同时,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公众服务系统,依托高科技,使观众方便快捷地得到相关服务信息,将原有分散单一的服务内容有机地整合为全方位的立体的多层次的服务系统,由此产生出全新的文化鉴赏、切身体验和传播的公众文化服务的新模式,使国博为公众文化共享产品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据吕章申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今天算来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200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不是简单的两馆合并,而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凭借着创新服务手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国家博物馆成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艺术积淀,服务水平最优的国家级公众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也是最受公众欢迎的进行终身教育的文化艺术阵地和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