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艺术 > 详细信息  
摄影师镜头伸向神秘大海 鲨鱼拍照很“配合”
【日期: 2009-07-20 07:35:39 】  【来源: 广州日报 】【关 闭】

     对于摄影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用镜头记录下震撼心灵的美或者具有决定意义的瞬间更加令人激动的事情了。蔚蓝神秘的大海,自然是摄影师的天堂。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摄影师将镜头伸向了这个深邃的陌生领域。广东摄影家谢墨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海底趣闻:用一只鸡引诱“活化石”鹦鹉螺

      实际上,谢墨原本主要的专业方向是人像摄影,海底摄影纯粹是因为对海的情结而生的“发烧”级爱好。谢墨是在海口长大的,小时候从位于三楼的家中的窗口望出去,不过几百米的地方就是无边的大海。“那时候在海边上就可以摸到海马!”而他因此早早地对大海的深处就充满了向往。

      离开海口来到广州的谢墨,在2006年拿到了潜水证。从此以后,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著名的潜水胜地去几次。印尼、泰国、帛琉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他说,在热带附近的海域中,才有着最为精彩的海洋景观。那里分布着大片的珊瑚礁,物种的多样程度惊人,景观、色彩也都极为漂亮、丰富,而且经常能有惊喜出现,比如他们在帛琉拍摄到的鹦鹉螺——这种史前“活化石”生物一般生活在50~200米以下的海底,平时极少见到,但经验丰富的当地导游用了一只鸡做诱饵,成功地将它们引到30米左右的深度,让大家拍了个够。

      通常情况下,海底5米到30米的区域海洋物种最为丰富,但是在更深的地方,也一样有很多精彩。他的同伴曾经深入到49米的地方去追踪一条“翻车鱼”,还有不少鲨鱼、海马等生物生活在30米以下的地方。不过在较深的海底,光线的衰减会相当严重,经常需要借助闪光灯才能拍出满意的效果。

      谢墨认为,中国目前专职的“海洋摄影师”还非常少,他自己也不算。但是到了海底,“没有人能忍住不举起相机”,因为实在是太美了。

                                     注意事项:避开“海洋杀手”预防“潜水病”

    就潜水者而言,海洋深处既是蕴藏着无限美感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危险因素。比如,一些看上去漂亮、柔弱的海洋生物,其实是深藏不露的“杀手”,一些似乎是平静稳定的海域,可能却是暗流活动的场所,突如其来的下降流可能会将人一下子压到超越个人潜水极限的深度,造成“潜水病”。

    谢墨说,海洋中的一部分危险生物,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石头鱼、蓝环章鱼这些著名的“毒物”,大家都知道触碰它们“后果很严重”,又如海胆,浑身是刺,“看上去就不敢碰,自然会远离它”。但是一些危险往往在不经意中出现,比如火珊瑚,或者某些品种的海螺。水母也是一种常见的威胁,它长长的、藏着大量刺细胞的触须在水中漂荡,曾有同行的朋友不小心“中招”,结果脸肿了好多天,刺痛难忍。

      与很多人的印象不同,“海洋杀手”中最为“臭名昭著”的鲨鱼,其实并不可怕。“媒体上经常会有一些鲨鱼伤人的报道,但是那大多都是海滨浴场的泳客,很少听说潜水员遇袭的消息”,谢墨解释说,那些伤人事件中,多数是因为鲨鱼把泳客当成了它们的传统食物——海豹和海牛。因为动物和人类不同,对于自己未曾尝试过的食物并没有太大的探索兴趣。什么东西可吃,什么东西不可吃,往往是经过几亿年进化形成的“遗传密码”,“在鲨鱼的遗传记忆中,没有‘人’这种食物的记忆,因此它并没有吃人的欲望”。有很多时候鲨鱼伤人,是因为它认为人侵入了它的领地,感觉受到了威胁。

      在泰国的pp岛,谢墨拍到了一条两米长的豹纹鲨。它静静地在海底睡觉,任凭大家一个个上去贴着它合影。后来大概觉得有点儿烦,冲了一下子,撞到了谢墨的镜头盖,又恢复了平静。还有一次在帛琉,十七八条珊瑚鲨在离谢墨他们五六米远的地方盘旋,“我们看它们,它们也看我们”。因此谢墨认为,对于鲨鱼这些所谓的“危险动物”,其实完全没必要赶尽杀绝。

几年的潜水生涯,谢墨感触最深的是国外海底摄影中对于环保的重视。例如,很多景区在发给游客的潜水指南上都会明确标明,不能戴手套潜水。原因是有了手套的保护,潜水者会比较“无畏”地触摸一些海底的生物。而有一次,他为了固定身体踩到了海底的沙地上,结果脑袋上就挨了导潜的一棒。后来导潜告诉他,因为那里是很多海洋生物的居所。

      在印尼著名的潜水胜地wakatobi,曾经有一位日本潜水者不小心撞断了一株珊瑚,导潜立即让他上浮,退还了他的高额潜水费用,命令他马上离开这几个岛。而且从此以后,这里不再对日本游客开放。还有一次在帛琉,当地的媒体用大篇幅报道了几个广东的潜水客勾翻了一个直径两米的桌面珊瑚的消息,引起不小的关注。“所以我们当时潜水的时候都非常小心,生怕不小心碰坏什么,以后中国游客都不能来了,这个责任太大”,谢墨说,这些景区的开发观念与国内一些景区不同,并不追求高额的经济回报,而是“苦行僧”般地在让人们体会到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环境不受扰动。因此他们并不会用高额的罚款来惩戒犯错误的人,而是会让他离开。

      遗憾的是,如今国内沿海的许多海域,在谢墨看来并非海底摄影的好去处,“很多地方污染比较严重,到处都是垃圾,鱼也比较少”,甚至在某些国家级的珊瑚保护区中,能见度几乎都不超过一两米,“这样的环境,珊瑚怎么存活?”而不过十几二十年前,这些地方往往还是物种丰富的精彩之地。而且很多潜水公司本身以逐利为目的,极少保护意识。“有时候我们在下面潜水,他们就在船上钓珊瑚鱼”,海底的海星、贝壳什么的,也是有些游客想拿就拿走,这对海洋生物的保护来说非常不利。潜水这种“生态旅游”反而不生态,是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事情。目前中国沿海尚有比较好的潜水区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沙、南沙一带。

                                     

                              悬浮在水中的水母在阳光的照射下,几乎是透明的。

                                   

                                       生长在印尼达拉湾5米的水下的一组拟菊海鞘。

                                    

                                  泰国pp岛,一条鮣鱼吸在豹纹鲨的身上。

                                    

         潜水者在海底一个洞穴的洞口手拉手组成图案,阳光穿过海面照射进来,一簇红色珊瑚因之显得生机勃勃。

上篇:美艺术家的花朵作品 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下篇:神秘画中画:能否看出画中有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