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业内资讯 > 详细信息  
苏富比涉嫌拍卖假“林风眠”:关于《渔获》的质疑
【日期: 2009-07-23 06:46:17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关 闭】
   2009年4月4日,亚洲地区的2009春拍由香港苏富比拉开帷幕。在6日上午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林风眠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估价为300万至350万港元的、署名林风眠的油画《渔获》被一亚洲藏家以1634万港元拍得,远高出估价近五倍。这一成交价不仅位于此场拍卖首位,且再次刷新了画家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

    高价成交的新闻刺激了另一种声音:对《渔获》的真伪质疑,并且开始从艺术品拍卖业内部向普通大众扩散……

《渔获》以1634万港币创下林风眠作品的世界纪录。

    质疑早于“拍卖”

    其实,早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之前,就有业内资深人士称,此次上拍的五幅林风眠作品中的一些存在真伪质疑。当时在一个业内小型聚会中,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的众多艺术品经纪人、拍卖行专家齐聚捧场,其间苏富比春拍图录送到现场,大家传阅后,认为作品风格以及创作年代与林风眠真迹不符,对该五幅林风眠作品表示质疑。

一名艺术品经纪人指出,由于此次上拍作品年代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那个年代比较特殊,林风眠很难创作出甜美风格的作品。此外,艺术鉴赏是凭借常年积累的经验,很难用法庭证据式的证词来说明,不过在几位艺术品经纪人看过后,觉得画作还是很有问题,有别人模仿的痕迹,但神却不够。

    资深艺术品经纪人伍劲更是认为,“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它甚至算不上一件合格的仿品,技巧实在只是中学生的水平。”

    对林风眠作品的质疑,很快演变为一场对赝品来源的追踪与猜测。他们甚至采取了带有游戏的方法,用背靠背的方式写出他们各自推测的该批作品的可能来源,结果惊人的一致:仿品应该来自于一位台湾藏家,据称,该藏家曾是国内外林风眠的重要藏家之一,同时因为早年对林风眠作品不甚了解,买过一定量的林风眠赝品,也是林风眠赝品的大量“收集者”。仿者可能是现在已经定居于加拿大的一位与林风眠有着二十年师生之谊的学生。

    结论不可谓不惊人。但这一游戏的参与者却并没有感到惊奇,因为此次《渔获》事件只是众多林风眠赝品的冰山一角,用其中一位参与者的话说:“林风眠赝品以前也常在各大拍卖公司出现过,但很少像这次一样,以集中出现的模式亮相在著名拍卖公司,愤慨的同时,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使”身份成疑点

    面对市场的质疑,香港苏富比表示,《渔获》藏家亦是丹麦前驻中国大使劳伦斯·毕德森。毕德森在北京结识了林风眠,六十年代回丹麦时带走了一幅油画及一幅水墨画,这幅油画由毕德森的女儿交给苏富比拍卖。作品画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当时内地鼓励画家要到乡间去,接触农民,林风眠才开始到农村采风,因此创作了《渔获》。而香港苏富比在接到作品尺寸、图片等相关信息后,进行了多次鉴定。而由于这批东西属于藏家与画家亲自接触的,也就是原始发源地,考证时就会很单纯,“我们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香港苏富比发言人说,“苏富比征集之拍品,均经由专家反复并严谨地鉴定其出处及真伪,在确定其为真品,兼具有清晰有序之来源后,方于拍卖会上推出。”香港苏富比还出示了劳伦斯·毕德森大使的照片一张。

    但在丹麦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查证讯息中,1959年至1962年丹麦驻北京大使应该名为HansBerpelsen。丹麦大使馆工作人员查找了历任驻华大使名录,均没有Lorenz Petersen这个名字出现。至于香港苏富比发生的情况,不方便发表评论。

    有业内人士判断,“丹麦大使”只是虚晃一枪,《渔获》的真实藏家背后另有其人。

林风眠和潘其鎏有长达20多年的师生情谊

    “林风眠”的最大藏家

    艺术品拍卖界有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公开的秘密:目前市场中林风眠的赝品量已占90%,可以说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上世纪林风眠的个别弟子、亲戚都曾经参与到造假活动中,因为当时整个艺术市场并没有今天这么“火爆”,一些老辈艺术家也对比较亲近的仿画者予以默许。

    上海一位石姓艺术品经纪人早年曾在佳士得工作,与林风眠的一些学生素有交往,也因此得知一些林风眠仿做的“内幕”:“林风眠的假画有两到三拨人在做。1996年、1997年的时候,上海有人就买过假的,我们都知道。”

    加拿大亚太国际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曾出版过一本画册《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林风眠》,出品人是台湾收藏林风眠作品的知名藏家陈秀丛。据伍劲透露,书中的145幅作品其实全部为陈秀丛个人收藏。

    伍劲在其博客中写道:“有多位业者提醒我此书收录的林风眠作品靠不住,因此一些拍卖公司也拒收此书刊载的林风眠作品。”

冯叶在1979年移居香港照顾林风眠起居,直至林风眠去世。

    “学生”潘其鎏

    潘其鎏于1947年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后来与林风眠私交深厚,是林指导的少数学生之一。二人不仅有二十年的师生之谊,而且还共患难。“文革”时期,林风眠遭难,潘其鎏一家对林风眠照顾颇为周到。据说,其当时和林风眠被关押在同一间看守所,他的妻子在探监时常常都会带两包衣服,一包给自己的丈夫,另一包则转交给了林风眠。

    在《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林风眠》一书中,潘其鎏还自述了“文革”时如何帮助林风眠私藏画作的故事,还收录了林风眠给潘其鎏的一些书信及生活照片。确实可证两人关系一度十分亲近,据潘其鎏说,他1981年留学美国,还得到了林风眠经济上的支持。

    但是林与潘多年的师生之谊及患难交情似乎在1981年之后戛然而止。从1981年直至1991年林风眠去世,二人再无任何来往,其原因令人费解。

    潘其鎏在文中对此一笔带过,“几年间寄了很多信件给他,都没有得到回信,我相信不是地址错误,而是因为他已经看不到我们的信件了”。言外之意是有人“屏蔽”了二人的交往。那么,林身边还有谁有这权力呢?林风眠只身去香港,妻女远在巴西,身边唯一的亲人是义女冯叶。那冯叶与潘其鎏究竟有怎样的矛盾,甚至可以让林风眠断绝与潘其鎏几十年的友谊呢?

    据伍劲称,他从知情人处得知,潘其鎏因作假画的事情被林知晓后,林风眠与其断交。为此,潘曾写信向林道歉。“信现在还保存在林风眠家人的手里。”

    在北京的艺术品收藏界还流行过一个坊间传闻:据说,林风眠对该弟子仿画自己的作品予以默认,并不像公众了解的那样——只是感激于“文革”时期受到照顾那样简单。而是自己的某些方面被该弟子掌握了把柄。而在加拿大版《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者——林风眠》的画册中,潘其鎏在文章末尾写道:“许多你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我不会把它写出来。”这段颇具深意的话似乎也在验证这一坊间传闻。

    书中文字部分写道,陈秀丛的一百余幅林风眠画作,均购买自一位名为潘其鎏的人士。

同一个人在讲“故事”

    有意思的是,这次引起争议的林风眠作品《渔获》和同时上拍的《京剧人物》系列作品,与几年前的另外一起伪作官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5年12月,在北京某著名拍卖公司的一场拍卖会上,苏小姐以23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加上支付拍卖行的佣金23万元共计253万元。

    当时的拍卖图录上还对《池塘》的笔法、年代、背景作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提到了“画于1972年,时年53岁,十年后,他又将此画修改一下,并在画上题写:‘抽暇改老画,好似故地重游。一九八二年’”,颇具故事性。但令苏小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幅作品居然是一幅赝品。

    同样是名家之作,画作背后同样具有很吸引人的故事。

    据著名收藏家郭庆祥揭露,当时负责赝品《池塘》拍卖的主管,与此次苏富比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部主管李亚俐是同一人。

    客大欺店:拍卖业中的潜规则

    日前,纽约艺术顾问公司摩帝富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睿爆出了拍卖业的一个潜规则:一些大藏家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难免会买到假的或者不好的藏品。而另一方面,为了征集到好的拍品,拍卖行有时需要被迫向大藏家做出妥协,他说:“这时藏家就会开出条件,比如我今天可以委托给你一件珍品拍卖,但是你可不可以同时给我一个保证?不仅保证委托的拍品会卖掉,而且顺带将我以前买错或者不好的藏品一并进行拍卖?”

    当藏家在拍卖行中的客户名单中占据重要地位时,为了不流失客户,个别拍卖行便会为该藏家提供一些“便利服务”。这已经成为拍卖业中诸多潜规则的一项。

    黄文睿说,因为拍卖公司是服务方,拍卖行只有征集到好的拍品才能吸引买家购买,从而赚取佣金。因此在大藏家面前处于弱势的拍卖行往往要被迫接受藏家以拍品为交换的“不对等条件”。这样,在每一方都想得到利益的前提下,二级市场受到操控的现象屡屡发生,而那些先前被大藏家购买的名家赝品也在混入各大拍卖公司。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地艺术品市场缺乏对某位大师作品的专项市场研究。“比如在国外,某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目前在谁的手中,做过什么展览,曾从哪家画廊售出等,都有详细的记录。”而在国内,由于一级市场画廊的发展还不及拍卖行,本来应该由画廊为主力的市场研究工作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内也缺乏大师作品的展览,导致作品的展览记录屈指可数,往往一件名家作品亮世,没有出版记录、展览记录等身份认定,从而也使得赝品有了可乘之机。

上篇:李可染遗产案执结 前妻子女获近300件艺术品    下篇: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将于8月在云南大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