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评论 > 详细信息  
张华夏主题书法赋予艺术以教育属性
【日期: 2009-01-03 05:19:02 】  【来源: 】【关 闭】
郑学诗:我看张华夏先生的主题书法

    张华夏先生是当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国内资深政论片制片人。又是一位集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著名文人。早在大 学时期,因写诗作画的专长,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被文学前辈臧克家、丁芒等赞誉为"青年两栖诗人"。他曾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校园文艺的代表人物,他"书生意气,挥斥方 遒",学生时代创作的诗词名句"书生腹内自横金"、"铁甲无须留乐土,头颅亦可作酒樽"就彰显着其饱览群经的思想境界和勃然气慨豪壮胸襟。

    1996年7月,张华夏先生携笔从商,专注于企业市场策划与政府形象策划。次年,来到首都,定位于领袖题材和政论文献题材的影视出品工作及 配套延伸活动,并成功策划出品了《童年邓小平》、《刘胡兰》、《公正与效率》、《改革开放20年》等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十余部,并组织策划各类活动,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在此基础上,他立足北京,放眼全国。组织社会资源、发挥智识策划优势,坚持不懈地专研中国国情达10余年。专注于"政府形象策划"和"企业品牌 策划"。以"政府的参谋,企业的幕僚"为专研定位,创建了"中国政策顾问"理念体系,创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提高政府的品牌影响力"的实践模式。为中央重大政 策的贯彻落实和地方实践的结合做出了有价值的思考。

    在多年的理论积累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在我国文化体制变革的 大背景中,在国家大力倡导"和谐文化"的大决策中,针对当前书法界脱离生活,浮华不实的风气,一向善于扑捉契机的他,张华夏率先提出了把现实主题以书法方式展现于世人 的"主题书法"创作,并以实际创作践行"主题书法创作"这一理论,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很快,在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张华夏先生成功策展了以"欢庆奥运开幕,彰显祥和 国风;传承民族神韵,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风艺术七人作品展"。中纪委、最高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党政、政法单位的书法家参展,以"爱国、民族、和谐、正气" 为创作内容。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200家各级媒体连续报道了这次主题书法作品展,被誉为奥运会期间重大展览活动。配合展览,还举行了"书法创作理 念和创作题材座谈研讨会",中纪委、最高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中宣部、中央党校、总政治部、中国文联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 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晚报等权威媒体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上,大家围绕"书法的创作与创新",结合展出的作品,畅所欲言,表达了各自对书法创作及创作走向进行了探讨。 会上,张华夏提出了"主题书法"创作的概念。这次展览后,华夏先生忙里偷闲,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中华龙魂系列书法",和取材于国家重大政策决策的"科学发展观关键词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键词"、"和谐文化"主题书法系列,近200幅作品,发表于新华网、人民网和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等国家权威、主流媒体 。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倡导的"主题书法"创作。

    今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就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 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发表社论《切实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总书 记强调: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工作,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 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华夏在认真学习、研究了胡锦 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深感文化建设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意义。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之际,他又创作了100多幅"改革开发关键词"主题书法,新华网、人 民网于12月1日和12月18日党中央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年当天同时发布。这组气势恢宏的百幅主题书法创作,首次以书法形式集中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重大政策、重要论断 的核心词汇和核心观点。给重大政策以形象直观的艺术表现,也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取材范围,给书法艺术以强劲的时代气息和浓烈的历史厚重感。下面就华夏的"主题书法"创作 ,谈一些我的理解与感受。

    一

    张华夏主张的主题书法,是区 别于单幅、单张书画,而为自己的系列作品创作命名的一个崭新概念。对此,他有以下几个层面解释:1、创作的作品是若干幅(一组),每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2、一组 作品围绕同一个中心思想进行取材,每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这个中心思想;3、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选择不同的创作规格,横幅、条幅、长幅或斗方,形式多样地反映一组作品 的主题思想。他提出"主题创作"有别于"专题创作",后者是围绕某一题材进行的专门创作,前者是通过若干作品集中体现某一中心思想。专题创作的每幅作品可以是不同的作 者,主题创作的每幅作品必须是同一个作者。"专题作品"是同类题材作品的并列,"主题作品"是同一题材作品间的相互补充,又内在的逻辑性。专题作品可以彼此孤立存在, 主题作品适合集体展示,个别的也可独立展示。

    就其主题书法理念的进一步探索。华夏先生首先认为,书法家和一切艺 术家在搞好创作的同时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当前的主流价值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艺术家也应该"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只有这 样,艺术家才能真正与时代同步,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艺术创作一定要取材于现实,服务与现实,艺术需要在现实中锤炼,现实需要艺术的贴近和表现。同时他还 认为,作品有"因时而作,因世而作,因史而作"三个层面,提炼时代主流思想与价值,福泽历史,福泽社会,福泽人民。这些理念,完全取决于一个艺术家、战略品牌大师的博 大思维与战略眼光。不仅从艺术上进行自我提升,而且从客观实际上实现了"与时俱进"的理性发展。其创作空间,已经突破了书法界一贯流行取材的唐诗三百首、名人名言、俚 语俗句、领袖语录等等,把书法艺术从自我陶醉,脱离实际的小天地中,推进到一个与中国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广阔领域。这里饱含了张华夏先 生的现实创意,不仅仅体现了华夏老师的战略眼光,同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他的博大胸襟、爱国情操与历史责任感。

     中华民族以传统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优秀民族文化骄傲,因为她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随着书法艺术形式的不断演变,书 法艺术越来越成为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人们修养、休闲的重要方式,更成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质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出现了书 法的严重危机,不少大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于是,书法从现代性向 保守性倒退,中国传统书法基本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实用性而走上了"纯艺术"的羊肠小道。面对这一冷酷的现实,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令人困惑的是,我国本是书法 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日、韩等国。要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 律。华夏老师的战略眼光从书法角度切入有其鲜明而又令人反思的针对性,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主题书法实践,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艺术根本与思想基础。为书法教育改革 的时代主旋律呐喊和教育走在了前面,给书坛吹来一股东风,更与我党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的文艺宗旨相融合。

    二

    张华夏先生主张的主题书法,把书法方式,推进到一个与中国国情、政治、经济、 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广阔领域,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重新强调了书法贴近生活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调了书法作为素质教育,通过书法实践来教育人们在 整体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

    张华夏先生在他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实践了他提出的理念。在他的书法作品中,首先看到的 是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追求的创新意识。不仅注重文字的结构形体之美,更加重视内在"神韵"的艺术属性。

     其次,与传统书法理论重在"用笔写心"的状态不同,主题自然流露;他作品中的主题精神体现--一种强烈的主体自觉意识,自由、自信地表现情感的欲望和时代精神的映现。

    第三,作为一个策划家,他深深懂得,当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书法观念和行为方式必然要发生变化。党的十七大要求 弘扬中华文化,而弘扬书法艺术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内容,具有深远意义。大力传承中国书法艺术,不断推进书法艺术创新,始终保持中国书法的民族性、包 容性和时代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是中国书法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于是,他一方面努力挖掘、利用、改 造传统资源;另一方面,又努力融合西方现代艺术资源,在更深层次上体味20世纪现代书法资源。在继承传统书法美学的精华、书法用笔的力度、汉字结构的长意性及线条的抒情 性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意识与观念而形成的一种介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书体情趣的探索,并拥有多元而且深刻的哲学底蕴。

    第四、张华夏先生的主题书法及实践,意在说明深入探讨当代书法文化观念特征,将有利于当代书法创作实践。

    坚持优秀传统,拓宽传统书法,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书法艺术,是当代书法发展的主题。只有把自己的艺术审美追求融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中 ,才能真正体现出书家自我的价值;只有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为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添砖加瓦,为丰富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神韵,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强 劲动力。 (郑学诗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美学教授)

上篇:谁在操纵世界艺术品市场?    下篇:北大的市侩与人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