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成林近影
军旅砺意志,墨海透书魂
观周成林先生气质书法有感
"书家不浮躁,浮躁不是书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乃真正的艺术人生之写照………..
周成林先生言谈举止是一位极具双重个性的人物。初见面时,相貌、言谈举止一看即是一位江南文人的儒雅之气,可他在创作时却是一位北方人的豪放和多年军旅生涯真正军人那种刚正不阿的特有气质,所以他是一位刚柔并济的人物……我见到他时,他正在奋笔疾书毛泽东诗"沁园春·雪",又观他的书法长卷"千字文"、"琵琶行"、"警士贤文"、"三字经"、"弟子规"、墨竹等书画作品,真让我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有一种激动震撼之感,这是我不得不提笔思考的体会之一。
如此长卷,章法,意境,神韵充满动感,字字有神,笔笔到位。每一个字都像小鸟在飞,每一行都像水在流,每一章都像流动的乐章,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此书写,动静结合,收放自如,抢天夺地,富于变化,法外求法,但不放弃汉字结字的规范,贯通一气,尽显笔力行云流水般的曼妙,极具情感色彩。
他追求的是一种大效果,真正做到疏密有致,"疏能跑马,密不透针",他的作品气势连贯,虚实对比反差极大,巧妙穿插,避让有度,激情而自然的抒发作品的总体特征,使笔墨技巧巧妙地服务于对作品的意向创造。字的结字完全服务于情感表达,超越法度,引人入胜,他以中峰入笔,力透纸背,点画如金石落地。他平时深沉稳健,可一旦入笔,即形成气贯如虹,收放自如,笔力贯气,气连笔墨,险绝自收,虚空自放,笔笔到位,又能见到无处胜有的忘我境界,让每一位观看者无不拍手称绝,难怪大家都有共一词,即看他的书法是一种享受,看他书写时的状态更是一种享受……
真可谓"世界万物皆放开,心潮澎湃作彩排。
点画勾影无似有,密似丛林兵陈埋。
浓作山峰丘林状,澹似江河水往来。
纸笔有限性不尽,书魂墨魂云天外。"
我的另一种感受即观中国著名书法家名言勃送他的一幅作品写到,"上善若水兮书法天然,以勤不振补拙兮字成一体。"黑龙江画报2006年第五期以《上善若水,字成一体》专题报道了他的艺术生平;中国艺术博览以《独树一帜,自成一体》为题报道了整版篇幅作了专题报道。然而风骨格独特的法度创新,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书写作秀,而是他几十年捂出的,炼出的,是既摹古人,又学今人,融众家之长,消化、吸收、融化了加上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表现方式形成的。这种独创的风格是中华民族继板桥、徐渭、金农之后的又一支新秀。
有道是:"斯日长,斯夜长,灯光烛影映书窗,秉笔勤书情不倦,送走子夜迎旭阳!"
周成林先生是一名上校军衔退休的军人,家境贫寒的他和几十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人生路,使他联想起太多的做人、做艺、做事的感悟,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麽多年他什么都没得到,唯一得到的即是--"顽强的意志"。然而就是这顽强的意志,造就了他一生做人、做事的从艺风格,正像他的艺术格言所说的,"一生勤奋、创新不离根,同道之长皆我师,笔耕究法追求美,功到自然成"。再看看他墙上的条幅"心如水静"四个字,让人不得不联想起他这个人,不浮不躁,不攀不比,默默无闻,一心从艺的品格。他常说"搞书画创作来说不得半点虚假的东西,因为他要挂上墙,让别人去研判,让后人去研判"基于这一点,他从小学开始写书法至今,所有闲暇是他创作的最好时光,每天千字是他的作业,目的只有一个,写好字,而并非想成什么名,成什么家。这是一种何等的心态啊!然而,他已极具大家风范了………
更可谓"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乃虚心"。他正以乐观的态度,积极昂扬的创作激情和毛泽东词"沁园春·雪"的精神奋发激进,以他那军人特有的个性,临不依,摹不靠,不落蹊径的态度,真正走出一条不泥于先师:有别于同道的属于他自己的书画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