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中外120多家收藏机构的第13届上海艺术博览会9日在上海世贸商城开幕。在24000平方米的展场上,中国本土收藏机构占96家。
具有亚洲地区艺术品收藏“风向标”之称的上海艺博会,主要展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瓷等现当代艺术作品。步入展厅,“海派书画联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军旅名画家专题展”“中国·陶瓷”等展区,传递出一股中国风。
除了吴昌硕、黄宾虹、吴湖帆、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等人的传统作品外,“红色题材”成为今年上海艺博会的一大亮点。
在著名收藏机构玥宝斋的展区,罕见的吴冠中“红色题材”墨彩画《韶山》、石齐的代表作《飞雪迎春》赫然在目。两幅均为上世纪70年代的“主旋律”作品。中年画家蔡江白耗费多年心血创作的布面油画《不朽的青春》,带领人们追忆《青春之歌》故事发生的场景。而在陶瓷作品展区,“毛主席去安源”的题材被移植到了瓷板画上。

陈逸飞描摹藏族同胞的油画《雪景》也吸引众人目光。据上海煌杰画廊负责人介绍,此前《雪景》一直为藏家个人收藏,这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中国的收藏机构可以打出漂亮的‘中华牌’。”上海艺博会组委会副秘书长顾之骅分析,2009年国际艺术市场因受金融危机影响,呈现相对萎缩态势。面对一些不利因素,中国本土画廊显露出巨大潜力。
艺术评论界认为,日趋成熟的上海艺博会,其“国际化”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中国收藏机构面对国际市场敢于打出“中华牌”、本土收藏爱好者的鉴赏水平正逐步提升等现象,被视为新的“国际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