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宋庄的艺术区分布情况和辅助艺术机构
宋庄的艺术生活区20多个,画材店约3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小堡。宋庄的每个艺术区艺术家人数一般在40—50户不等,最多约60多户。另外正在建设的两个艺术园区人数集中可达500人之多。艺术家居住有三种方式:租地盖房的艺术家约500户(正在建设)、买农民院落的约300多户、其它以租房方式散居(村落、艺术区)的约占2/3。现宋庄促进会在小堡设立艺术家接待站两个,并建立宋庄艺术门户网站一个,提供各种艺术咨询和服务……
5.宋庄的人员分布和结构
宋庄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逐渐兴起。由农民、工人、艺术家等各种身份的人混居。艺术家的到来使宋庄得名,农民也带来了商机,但农民与艺术家相处仍是宋庄主要的社会关系。
这些数据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宋庄的软硬件设施及现状。无论如何,艺术区不会脱离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的参与,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系列硬件设施和引入资源资金,那么在自身定律和政府深度介入的合力下,宋庄的未来会是什么?这值得深思。
北京及地方上的其他艺术群落
艺术家群落集聚区,这个地域的首要功能应该是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空间,而艺术作品的展示、销售功能应该可以适当弱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郊的艺术群落还值得要一提的是上苑艺术区。
据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介绍,上苑画家村也是自然形成的群落,艺术家自发来这里买地、买房、建工作室。这是它与宋庄的共同点,不同点是,一,上苑的常住画家也就几十个,不足百人,而宋庄的规模比较大,艺术家有几千人;二是宋庄以年轻人为主,因此比较热闹、活跃,而上苑成熟的艺术家占较大比例,他们更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和空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上苑艺术区包括上苑艺术家村和上苑艺术馆,上苑艺术家村包括上苑村、下苑村、东新城村、秦家屯村4个村子,位于北京昌平区兴寿镇政府东4公里处。起初有艺术家进驻的村子是下苑村,画家、摄影家和建筑设计师汪建中是第一个来到下苑买地盖房子建工作室的人,紧接着中央美院的教授王华祥来到这里,他买下村里废弃的小学,请上村民一起动手改造成颇具格调的石头房子,成立了“飞地艺术坊”,一边做工作室进行创作,一边教学生画画。
2000年,在诗人作家程小蓓的召集下,在距离上苑艺术家村十里地之外的北京北边燕山脚下,一群艺术家、诗人、作家集合大家力量,组织、策划、设计并筹资建成了上苑艺术馆,这个历时七年的艺术馆占地面积三万多平米,建成后又成立了上苑艺术委员会,对艺术馆的实行民主自治管理。从07年建成始,上苑艺术馆就开始运作“国际驻馆创作计划”,以扶持和资助年轻、贫困的艺术家为主,为他们免费提供工作室、宿舍,还定期举办交流研讨会及展览。
当下,不论是艺术家群落还是商业艺术区,都有一个统一的称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北京,除了宋庄和上苑这种相对淳朴的艺术家群落,还有一种属于商业气息更浓的艺术区,即人们更为熟知的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酒厂艺术区等,这些艺术区以展示和销售作品为主,当然也有少部分艺术家工作室。还有一种位于城区内的纯商业艺术区,如雍和艺术区、观音堂画廊一条街等,都是定位高端的画廊集聚区。
而以中央美术学院、798等艺术区东北方向辐射的半弧形区域内,正形成一个相对分散的大的艺术家群落——崔各庄艺术区。这样的命名不规范,不过这一批单个的艺术家村、分散的艺术区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域——崔各庄乡。散落的艺术家村落有黑桥村、索家村、费家村、北皋村、南皋村、奶东村、奶西村、善各庄村,其中较成规模的艺术园区有草场地艺术区、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园、大环文化区(包括环铁艺术区)等。
崔各庄乡地处北京东北部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是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地区。这里会形成多个新兴的艺术家群落及艺术区,跟中央美术学院和798的存在于附近有着直接关系。实际上,像环铁、一号地、草场地这些带有巨大商业前景的艺术集聚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798艺术区的“卫星城”而出现并存在的。大部分中央美院学生毕业后会选择留在北京继续艺术之梦,还有北京其他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全国各地其他慕名而来的艺术朝圣者,陆续来到这里,城区内的创作空间小,房租和生活成本高,相对于宋庄和上苑的交通不便、798和花家地一带的小空间和高房租,毗邻央美和798附近的村落便成了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的理想选择。这些艺术家在崔各庄乡隶属的村落或集中或散落地分布着,包括黑桥村、索家村、费家村、北皋村、南皋村、奶东村、奶西村、善各庄村等,而一些比较功能相对完备的艺术区,如草场地、何各庄一号地、环铁艺术区等,出于政府规划、房地产商的投资,不仅建成了高大宽敞的工作室区,还有画廊、艺术馆等作品陈列展示区。
事实上,艺术家群落和艺术区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发形成,大多数艺术家集聚区都是这样发展而来,还有一种是政府有意去规划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建完后召集艺术家进驻,此种情况目前还比较少,且还没有运作很成熟。一般来说,最普遍的情况是先有艺术家自发聚集在某个区域,再有政府介入规划、建设、管理。在北京,几乎九成以上的艺术家群落和艺术区都是自发形成后政府再介入的,比如宋庄、上苑、798艺术区、酒厂艺术区、环铁艺术区、索家村费家村、黑桥艺术村等等,而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火爆、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也让政府有意进入到艺术区的直接规划中来,如北京市朝阳区于2005年批建的观音堂画廊一条街,另有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一号地艺术区覆盖了何各庄的整个行政区域,意在打造一条完整的艺术产业链和艺术社区综合体。
除了北京的艺术家群落外,在全国版图中也形成了一些地方上的艺术家群落。比较突出的有南京幕府山、成都蓝顶、重庆黄桷坪、西安、沈阳、青岛、南昌、长沙、武汉、云南、厦门等地。这些地区大部分都是’85新潮时期相对来说比较活跃的城市,且都有相应的美术学院、艺术类院校“驻地”,如南京、云南有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西安、武汉有西安美院、湖北美院,长沙有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南昌有江西师大美术学院,重庆有四川美术学院等等,这些艺术院校是培养当地年轻艺术家的摇篮,地方艺术家群落也大多由这些艺术院校毕业生和教师组成。这些地方艺术群落基本上全部都是自发形成的艺术家社区、聚落,除了青岛是流动性的艺术群落,大部分群落都有一个或数个相对固定的区域,不同城市的艺术家集聚区,活跃的艺术家人数从几十到逾千人不等。
作为中国二线城市的艺术群落,这些艺术群落展览的策展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地方艺术群落由于各种原因缺乏对外交流的经验,把发展中的地方艺术群落带到一个更大的平台展示,可以得到交流、借鉴和学习,继而引入更新的理念,使地方区域内的艺术群落能够更长远的发展,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自己地方上活跃艺术家的思考和成果带到外面展览,并相信地域文化的差异可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艺术群落的未来——全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构想
基于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艺术群落现状,此次把艺术群落作为主题的宋庄艺术节,前期对中国当代艺术群落的系统研究、梳理、分析和后期的展览无疑将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群落发展进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既然艺术家群落不是一个新鲜词汇,那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将它拿来做文章呢?
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宋庄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此次宋庄艺术节的青年艺术邀请展的策展人张海涛告诉记者说:“栗老师一直以来都在关注艺术家群落的生存状况,以前的群落都不稳定,现在群落慢慢有一种落叶归根的状态,而且现在的群落比以前更加成规模一些,形成一些比较突出的现象,这些群落里的艺术家的生活也都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栗老师这几年转向一种研究艺术群落的分层、调查,包括我们在宋庄美术馆做的四次艺术家群落的展——“生活在宋庄”。还有现在各地的一些艺术群落现象,包括他们跟房地产结合、包括很多院校学生毕业后的生存等。”
国家发改委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喆参加了艺术节的前期研讨会,并且是第五届艺术节的战略顾问,对展览的栏目提出了重要建议。并对展览的栏目提出了重要建议。他谈到自己对艺术群落的看法:“艺术家的群落跟时代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群落在以往媒体的报道中相对来说负面的多一些。作为我们的研究机构,可以说宋庄我们是一直在关注。但因为前几届,国家对当代艺术还有一些看法,参与得就少一点。现在随着整个当代艺术的国际化,逐渐我们关注得更多了。作为当代艺术来讲,如果说用一种艺术的形式,能把这种和谐社会的,又代表艺术家自己观点的一种东西表现出来,我觉得这比较符合宋庄艺术节的精神,也比较符合目前中国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作为这次艺术节地方艺术群落展的总发起人,陈喆都亲自到地方上考察过,他有这样的一个感触:“地方的艺术区,发展跟北京的差距很大,地方对当代艺术环境的建造,也就是说这种土壤的培养,目前还比较欠缺。还有一点是,地方上的艺术群落,缺乏一个跟北京、跟国际的交流平台。”正由于这种状况存在,陈喆才积极促成了地方上的艺术群落展来参加宋庄艺术节,在他看来,“宋庄应该作为地方上的群落与北京、与国际沟通的一个大平台,把地方艺术群落展纳入到宋庄艺术节当中来,我觉得对地方群落艺术家的视野的开阔,包括他整个艺术观念的进步,都将起到一个推动。”
此次宋庄艺术节的艺术群落展强调把关注艺术家群落的创作生态作为重点,艺术群落展单元除了宋庄艺术群落展外,还有南京幕府山艺术群落展、成都蓝顶艺术群落展、西安艺术群落展、沈阳艺术群落展、南昌艺术群落展、长沙艺术群落展、青岛艺术群落展、武汉艺术群落展、云南青年艺术家艺术群落展、厦门艺术群落展、台湾东海大学艺术群落展等十多个艺术群落参展,除此以外,本届艺术节还邀请了韩国首尔艺术群落、意大利普利亚(Puglia)大区艺术群落参展,对此,陈喆分析说:“国外艺术家群落的历史我们也要了解。把国内和国际上的艺术家群落放在一个展馆,各自发展到什么情况了,可以有一个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与欣欣向荣的全国艺术家群落现状相比,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笼罩着层层薄雾。中国当代艺术家群落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多问题,简单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点是国内外所有艺术区和艺术家群落都会面临的问题——艺术与商业发展的权衡关系,还有一点是中国当前国情下不能回避的问题——即当代艺术与政府介入的尺度关系。
就像任何一对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双方一样,商业因素、政府因素使得艺术家群落得到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同时又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譬如05年“索家村遭强拆事件”,同性质的事件在不久前又发生了,环铁艺术区内的将府庄园艺术区也面临强拆,这几起纠纷事件的缘由绝大部分都是开发商出于各种原因单方面与村委会或乡政府签订合同,后被查出手续不全,被认定是规章建筑后,继而遭到强制拆除的。这样的事件,最直接、最深重的受害人当然是艺术家们。可见,在各方面意志和各种意外面前,艺术家群落生态的自由成长并非易事。
“实际上,艺术家群落在一个城市已经变成一种符号,一种声音,逐渐也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品牌,我觉得艺术家群落对一个城市的综合力和影响力的打造,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陈喆分析道。对于全国地方上各大艺术家群落,他介绍,现在各个省对其文化创意产业都有一个相关的规划,也有相关的产业政策或专项资金做支持,他认为,“对这种艺术家群落的发展不能盲目,一定得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艺术家的情况去发展艺术群落,而不是根据艺术群落发展艺术家。”
然而,没有丰富的资源、没有合适的土壤,没有国际交流的平台,艺术家群落这种二线城市模式的发展前景是什么?它的意义在哪里?
“可以用艺术家的级别打个比方,现在北京的艺术家,在国内都是顶尖的,比如我们叫一线艺术家,在省会城市,叫二线艺术家,在地级市,叫三线艺术家,艺术家群落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应该要形成这样一个全国的艺术生态,全国的当代艺术生态,而不是宋庄的当代艺术生态。地方的艺术群落它最大的价值是形成一种人们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另外还有,地方艺术群落它也是培养未来新生艺术家的摇篮,就像学校一样,有了北大清华,还应该要有地方上的学校,应该是这么一个关系。”陈喆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