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各种书画艺术市场(如画廊、文物公司、书画拍卖会、博览会等)的出现,一些不法商利用书画赝品巧取豪夺,给书画艺术市场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如今,“打假”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使得很多收藏者一遇到赝品便视作祸水,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认为低劣,不值分文。
其实,赝品书画,并非个个都是“劣质产品”,其价值以及在书画行业中的影响力,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书画专业人员的认同和证实。
赝品书画大致分四类:临摹的作品,仿造的作品,无款、无印章、无题跋的作品,改头换面、张冠李戴的作品,笔者在此一一分述。
临摹的作品
只要翻开中国书画史册,就不难发现,一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的书画“传世名作”,就是靠“摹本”(不是真迹)形式一直流传至今的。例如晋朝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世久无存。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曾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过数本,“分赐皇太子及诸王大臣”。这些唐代的勾摹本,后来又被人辗转传摹,化为千百,到了今天已不易鉴别哪些是第一代“子孙”,哪些是旁支远亲。比较著名的摹本有虞世南本、遂良(米芾诗题)本,冯承素本,传称柳公权本,清内府勾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本,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本,清高宗弘历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本等。这些历代名人书法大家临摹王羲之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不言而喻,总不能因其临摹而视若糟粕吧?
仿造的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或其他一些原因,历史上一些书画名家的作品相继失传,于是就出现了以仿品来替代真迹的方法,来填补书画史上某一作者代表作品的空缺。如著名的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满江红》等,字写得好,被艺术界尊为神品,但不是岳飞所为,而是明代某书法家的托名仿造。再如北京的后门造专门仿造明清以来的宫廷大家,如郎世宁、蒋廷锡等。再如扬州货,专仿造历代青绿山水画,如仿仇英《仕女游春图》,绢本,重彩画亭阁、仕女扑蝶嬉戏、一老者亭中观看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为清代中叶扬州仿品中的上品。因此,世人虽然对仿品痛恨万分,可张大千的许多伪作却备受推崇追捧,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其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迹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