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亲笔画的《南极老人图》为祝贺五弟弘昼寿辰而画
现正于香港艺术馆举行的「辽宁省博物馆藏画展」,除了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外,其它十五项展品如清代王原祁的《西湖十景图》、张镐的《瀛台赐宴图》、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名画真迹。
西湖十景首尾相接
清帝康熙曾六次南巡,第一次南巡目的是治水利及平动乱,第二次视察民情。康熙自第二次南巡开始,其后每次都会到西湖游览,王原祁的《西湖十景图》,是为皇帝提供回忆西湖胜景之用。画中绘画的行宫,是康熙最后一次南巡时驻居之地,因此推断这作品在最后一次南巡之后完成。
香港艺术馆馆长(虚白斋)司徒元杰表示,王原祁是清初四王之一,其画风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画卷自杭州城的钱塘门至卷末的清波门城墙,首尾互相衔接,描绘的景物刚好是三百六十度环湖一周的展示,在中国画中甚为少见。画中描绘西湖的名胜,并用泥金书标示出一百二十五个景点,其中包括「西湖十景」,依次为: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曲院风荷、苏堤春晓、两峰插云、花港观鱼、三潭映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柳浪闻莺。
艺术馆在展览真迹的同时,将今日的西湖面貌,以摄影图片与画中的景点同时展出,让参观者来个古今对照。例如画中的断桥有亭子,但现在的断桥上,亭子已被拆掉。
民间风俗绘入画图
此外,还有一些有趣故事,司徒元杰说,苏堤附近有灵隐寺,据说康熙到访时被邀请题字,他写了一个很大的「雨」字后,发觉不够空间写「灵」字众多的笔画,于是在旁的大臣便提他写「云林寺」,强行把该寺改为「云林寺」,不过,后来人们再改称为原来的「灵隐寺」;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康熙认为晨早的钟声更好听,于是改成南屏晓钟,但后来人们照样说回「南屏晚钟」。
今次展览的绘画,以反映都市生活及民间风俗为题材,让参观者了解古代宫廷或人民生活的面貌和活动。如一幅明代《汉宫春晓图》,就绘画春日晓晨,汉宫中的妃嫔三五成群在庭园内游赏玩乐的情景,园中妃嫔或赏花、或对弈、或玩斗草游戏。另一幅明代陈洪绶的《斗草图》,亦绘画了五位仕女围坐玩斗草游戏。玩法有斗花草的品种多寡,多者为胜,另一种玩法是将草结成十字,然后拉扯,斗草的韧力。
宫廷绘画细致严谨
清代张镐的《瀛台赐宴图》,记录了乾隆皇帝在瀛台赐宴宗室王族和公卿大臣的盛况,画中内庭涵元门前停了一台大轿,暗示皇帝已驾临,并已进入画卷中段的涵殿。殿堂摆好宴席,两组穿红衣的乐工仪仗排列左右,大小官员按序排次,还有一群身穿戏服的演员齐集准备演出。画中大小官员、仪仗侍从二百多人,各人的冠服装束一丝不苟,体现清代宫廷绘画细致严谨的特色。
展品中还包括一幅乾隆皇帝自己绘画的《南极老人图》。乾隆的绘画多为花卉,绘画人物的作品很少。这幅画中的南极老人,即寿星公,配以翠竹及太湖石作背景,寓意「长寿」。作品为乾隆祝贺五弟弘昼四十岁寿辰而绘画。画中的诗句以怀念少年时代,兄弟间互相酬唱之乐,表达出乾隆对弘昼的关爱有加,兄弟情笃。
从《南极老人图》,体现了乾隆与晚明董其昌的艺术渊源,董其昌着重表现笔墨的「生、拙、真、淡」,乾隆这幅画的表现虽未够成熟,但仍流露同样的笔墨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