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是从古至今文学文艺作品的经典题材,古代人究竟是怎样评判美女的呢?我们从古典画作就可窥一斑。
诗经描绘美女庄姜“肤若凝脂”。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细腻而洁白。数千年来,“凝脂”的特征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单纯的白色也并非皮肤颜色的唯一标准,与白色相协调的是粉红。因此,粉色也是画家笔下的主要色调。
尽管肖像画中的男女人物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但历代仕女图中的美女,却无所例外地都是单眼皮。道理很简单:为人画像,必须忠于事实,但绘制仕女图却无此限制,只要依照约定成俗的审美观,就可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历代的审美观并非一成不变,如唐人崇尚浓艳丰肥,明清崇尚纤弱轻柔,但唯一不变的是:对细长丹凤眼和单眼皮的偏好。在绘画中,从现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起,一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抗战以前,对单眼皮和细长丹凤眼的偏好从来没有变过。 千篇一律的单眼皮在晋朝和唐朝可能是出于写实。当举目所见,无论男女无不是单眼皮时,形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现双眼皮,这就像西方画家不会将西方人画成单眼皮的道理是一样的。然而,宋朝以后,将美人画成单眼皮却成为一种程式。总之,在中国人的审美观未被西方的审美观凌越之前,中国人对于美人的认定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这种中国人的自家标准,大约在抗战前后被彻底摧毁。从1996年10月的“百年版画海报精品展”展出的月份牌画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势的过程。月份牌画肇始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一种参用西画技法创作的仕女图广告画。早期月份牌画所画的美女,体态较为纤弱,眼型还是以单眼皮居多。到了后期,体态普遍较为健美,眼型则以双眼皮、大眼睛居多,转变的轨迹清晰可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