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董培新”这个名字,必定就有不少人要把他和金庸先生联系在一起,毕竟能用绘画方式完美演绎金庸著作的画家迄今只有三个,而他就是其中之一。短短六年,他就创作出了130多幅金庸小说的插画,作品一面世即风靡大江南北。
9月23日至29日,董培新将在杭州举办主题为“董培新画说金庸”的展览,记者也因此有幸于今天采访到他。眼前如约而至的老人,满头白头,慈祥和蔼,十足的艺术家风范。聊起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情结,董老侃侃而谈,“今后我还要继续画金庸,因为金庸小说的素材很丰富,还有很多场景没有画出来。”
中学遇良师迷上画画
董培新从小就喜欢画画,但那时只是将画画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直到初中时,他才真正将绘画定为自己奋斗的职业目标。董培新就读的初中曾培养过八个一级的画家,学校在绘画教育方面颇有实力。他很幸运,在这个学校读书时遇到了一个带他入门美术、令他痴迷绘画的老师——何铁良。
“早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就接触了很多名画,像法国印象派的画、齐白石的画作等。”董培新回忆道,“当时接触这些画后,就非常崇拜创作这些画的人。”也就在那时,年幼的他内心里愈加奠定了学画的想法。对于学画,家人都对他十分支持。何铁良老师更是把学校美术室的钥匙交给他,授予他随时可进画室学画的“特权”。“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董培新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绘金庸晚了40多年
1942年生于广西梧州的董培新,15岁时便随家人移居到香港,寄住在一层挤了30多人的楼宇里。每天守在播音盒子前追听《书剑恩仇录》便成了董培新的生活习惯,尽管一小时的广播里就只讲述了极短的片段,但每次都能让他痴迷不已。在等不及连播的情况下,他跑到街上租书店租了一套《书剑恩仇录》,从此便与金庸的武侠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16岁那年,董培新开始从事为小说配插图的工作。上世纪50年代,《明报》和《新报》相继创刊,两报都以武侠小说为卖点,竞争十分激烈。董培新当时受雇于《新报》,但他发表的作品得到了金庸的赏识。金庸随即向他抛出“橄榄枝”,邀其来《明报》工作,并提出稿费由每月800元加到1000元。
“我那时刚到《新报》不久,要是被挖角到另一个地方,觉得不太好。”于是董培新拒绝了金庸的邀请,“虽然在工作上没有联系,但是我们私底下一直有交往。”
时间飞逝至2003年,当时早已移民到加拿大的董培新回到香港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金庸为他主持了揭幕仪式。俩人在一起观看画展时,董培新向金庸表达了遗憾之意,因为自己从未画过金庸的小说插画。
2004年底,董培新决定在广州这个成长的故乡创办一次画展,当时在广东画院订下了2005年的场地。后来他跑过去一看,当即就被惊呆了,因为预订的这个展览厅的展线长达135公尽,楼高20多英尺,手头上的画作根本不够。
“没有主题的展览肯定没法办得好,所以我一定要为展览找个主题。”董培新说,当时就想起了2003年和金庸谈的话,而且金庸的小说素材很丰富,“有了这个意念后,我就立即画了张在古墓中的小龙女与杨过寄给他,并恳求他允许我将他的作品故事情节用中国画来表达。”很快,金庸便回复了他五个字——“放心去画吧”,于是早先抑制的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整系列的金庸武侠插画相继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