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受毛泽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咏梅》词影响太深,多年来总想写一写痴梅、爱梅、画梅,特别是能画岀梅韵梅神梅魂的人。
但记者生涯30年,接触到以画梅为主的画家并不算少,但总也找不到王冕那种“朵朵花开淡墨痕”,“人于画梅一样清”的心绪,也找不到李方膺那种“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意境,更找不到齐白石“蒙驴残雪寒吹笛,只有梅花解我狂”那种特有的痴癫。当中国美协的朋友向我鼎力推荐女画家张静时,尽管我压根就不报什么希望,但爱与朋友的面子,张静不能不见。是呀,稿子可以不写,画不能不看,人不能不见啊!
令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到的是:一个从王屋山走岀的草根女画家,其梅其人,都真的令我眼前一亮!
人品·梅品
纵观古往今来画梅者,无不是用一枝梅花来表达梅花的一枝独秀。而张静的梅花则以整株乃至数株梅树构图,其盘根错节,挺立苍穹,傲骨铮铮,繁花似锦,暗香四溢。其笔法精炼老道,构图繁简有序,庞而不杂,虬枝盘节,苍劲挺拔,苍茫浑厚,刚柔相济,异彩纷呈,烘托出梅花的高洁与凌寒傲然,在苍茫秀色中再现素洁高雅的古典美和诗意美,充分展现岀她的美学追求及哲学思考。大有“只留清气满乾坤”之意境,之升华,之享受。
张静出生在王屋山一户普通农民家庭。这里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也是中国画鼻祖荆浩的故里。穷乡僻壤,家境拮据,特别在那“生下就挨饿”的特殊年代,能填饱肚子是就最大的亨受。至于绘画,对于一个农家女孩子来说,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生来就爱写写画画的她,总也舍不得手里那支早已用秃的笔,因为她每每都在幻想自己有一天真的会成为“神笔马良”,乡亲们需要什么她就能画岀什么。
七十年代末,张静高中毕业当了民办教师。这在当时是一份令人仰慕的职业。但为了报考美术学院,她毅然辞去了令人心仪的教师工作。
那是她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三个年头,听说河南师范大学要在县里招录两名美术生,而考试却要到离家两百多里的新乡去,尽管她之前从没出过远门,但还是壮着胆子,瞒着家人,独自一人摸到了新乡。由于人生地不熟,而且也不知道考场的具体地点,打听了一天也没找到,等第二天找到考场时,才知昨天已经考完了。她大哭一场,等待第二年的机会。
第二年专业课很顺利通过了,但文化课只差了十分。她还是不死心,回家后继续复习,结果第三年去报名时却被通知超龄了。她不甘心自己的绘画梦就此破灭,索性抛弃一切学绘画。而那时,“梅花香自寒来”,也就真的成了支撑她画下去的唯一信念!
可家里拿不出支持她笔墨纸砚的钱,她就去玻璃制品厂画铁皮保温瓶图案,虽然每画一个只有3分钱,可三个月下来,她竟挣了1000多元。有了“第一桶金”,她舍不得为自已添上一根早就想要的红丝巾,却全部用来买笔墨纸砚练绘画。之后,她又独自一人跑到南阳学烙画,后来被家俱厂聘为烙画技师,一些人很喜欢她的烙画,把家具拉过来点名让她烙画。济源市宾馆招聘美工,她被选中,这时已经有人开始买她的画了。生活压力有所缓解,但她急迫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同时筹措更多的绘画资金。于是,她又辞职了。
1988年,她先是借钱买了济源市第一辆出租车跑出租,两年后,又贷款买了一辆13米长的解放牌带挂大货车,开始了长途运输。当跑运输挣了钱,她又把车卖掉了。然后又一门心思去画画儿。
这是多少次辞职、改行,她也记不清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有人觉得她是不是太想发财了,太不安分了。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究竟为什么。她执著追求的是艺术上的进步,而不是赚钱过平淡的富裕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的这些年,磨练了她的耐性,也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她的画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梅韵·画韵
艺术来源与生活而又高与生活。张静深谙个中的道理。但要想高与生活,就必须到生活的源头中去。正因为此,她经常外出写生、采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济源市组织画家进山写生,她一次不落。大家翻山越岭,露营山间,因为常常只有她一位女性,又只有一顶帐蓬,她不便和男画家们挤帐篷,就只能自己在冷风中看护篝火。她为近距离地观察猕猴,数十次单独去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写生,沐雨梳风,踏遍深山老林,常常追随猴群,一观察就是大半天,然后再勾勒出一幅幅猕猴素描。在猕猴区写生的基础上,她创作出了18米长卷《太行精灵》,38只猕猴在山林中跳跃攀援,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意趣盎然。山林、动物和谐相处,自然生态妙趣横生。她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倾注于笔端,营造出一个纯净天然的艺术新天地。
张静爱梅,更把梅花视之为梅师梅友。为了画好梅花,她多次到北京中山公园、苏州梅园、鄢陵梅乡等地观察、写生。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她对梅花的神韵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
1996年,她应邀参加了中国民族书画院组织的“民族书画万里行”采风团,先后到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生。这期间,她接触了全国各地的许多画家,虚心求教、细心揣摩,感觉绘画技艺提高很快。1996年,禹州市政府要到香港举办“中国钧瓷香港国际研讨会”,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会徽设计。她设计的会徽一举中标,并被研讨会组委会聘请为美术设计,参与了研讨会的全程设计,又编辑出版了《中国钧瓷珍品集》、《中国钧瓷》等画册。
1997年。她在济源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书画展,这在当时的济源成为一件轰动的事情。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张静在济源及周边地市成为家喻户晓的画家,收藏她的作品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许多青年人结婚,都为能在新房里挂一幅她的梅花作品而自豪、而炫耀。
张静的画路很宽,山水、花鸟、人物都能画,而梅花是她最爱的题材。她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坎坷崎岖,经历了无数的失意和磨难,但她没有知难而退。她画梅,梅花的精神、品质,反过来又是激励、鼓舞她不懈追求的动力。她画的红梅,神清气爽,超凡脱俗,品质高洁;她画的红梅,铁骨铮铮,枝挺花艳,暗香沁人,春意盎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她的《报春图》笔墨简朴清雅、苍劲率意,笔墨生动、神韵沛然、气势博大,融合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审美意趣于一体,表达了梅花的高雅、圣洁,观者耳目一新,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以升华,自然对群众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她的《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了满月澄明,夜色融融,月光下的腊梅枝茂花繁。她兼工带写,笔墨严谨,笔法飘逸、挥洒自如,是画家化身自然韵律之中,流荡着无限生机气韵的生命精神,临图观赏,似能嗅到空气中花香浓郁,沁人心肺。她通过花草、禽鸟、动物的自然美的描写来比拟人事,追求借物抒怀,缘物寄情的效果。
她的梅花扇面构图多样,布局简约,清丽雅致,色泽多变,在方寸之间尽显梅花的不同风姿和各种神韵。她从虚静中求淡雅,心神专注而又娴熟精到地驾驭着虚实相生的笔墨技巧,精妙地去构筑笔墨、色彩、造型与意境的和谐统一,传达着美与善的和谐主题。
1997年,张静在担任电视教学片《少林寺十大名拳》、《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功传世秘籍(少儿篇)》的美术编辑时,与少林寺结缘,她长期在嵩山少林寺体验生活、写生、创作,结识了许多武僧朋友。她在木鱼声中聆听高僧论道,在演武场上观摩少林拳法,对佛学有了全新的领悟,她非常想将这种领悟付诸于画笔,展现在宣纸上。当她听说1500年前,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时,见寒冬腊月在嵩山绝顶有雪中红梅扎根山崖,凌霜傲雪时,灵感迸发,夜不能寐。她想: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而梅花则是中国人所钟情的花卉,如果能把武术姿态和梅花神韵相结合,通过国画艺术表现出来,定能得到全世界华人的共鸣,定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多年的积累和感悟,一朝喷发。整整七天,她把宣纸铺在走廊上,趴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创作出了一系列融少林武术招式于梅花傲骨的《少林铁骨红梅》。其中一幅高170厘米,长550厘米的《少林铁骨红梅》:山腰云雾弥漫,几道山岭上五六株梅树扎根山巅,发达的根系紧咬岩石,一副钢枝铁干,岿然不动之势;枝头梅花怒放,在氤氲的雾气上、黝黑的岩石上跳动着艳红的音符,顶风抗雪,凌寒傲霜。这幅画集山水画和花鸟画技法于一体,相互融合贯通,相映成趣,更好地表现了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给观者的视觉和心灵以强烈的冲击的震撼。这种博大、深沉、鲜活与苍茫的宇宙、自然、生命的情怀正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专家鉴定评语是:“笔墨苍劲,设色艳丽,形态生动,布局严谨,颇具神韵。”
张静的少林铁骨红梅组图,每一幅都是少林武僧的一个武术动作,她将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七星拳、梅花拳、炮拳、罗汉拳等的一招一式及禅意都融入梅花构图中,用国画这种国粹形式来表现。那一株株红梅,扎根山岩,根系裸露,咬定青山,岿然不动;她从佛教的博爱角度审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变迁,去讴歌中华民族的凌霜傲雪、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和情操。
正是她的这个创新,使梅花的构图、笔法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层面!这是对中国画传承、发展的一大贡献。
梅魂·画魂
在济源人看来,张静无论如何也算得上功成名就的人。早已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她,又担任王屋山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在济源,她要房有房,要车有车,且地熟人更熟。加上周边的焦作、洛阳、三门峡等,上上下下都看好她的书画,几呼天天都有人找上门来求她的字画。
但谁也没有想到,去年初,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她,却又毅然从王屋山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的位置上走来,又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加入到“北漂”的航列。虽然不到两年的时间。在京城,她接触到更多的书画界同行和大书画家,取他山之石,博众家之长,眼界一下子开阔了更多更多。她别夫离子,住在北京租来的一间小房子里,条件虽然远远不如家里舒适,但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她的创作欲望,越能让她与梅花的魂魄进行心灵的沟通,一幅幅梅花图从她的画笔下奔涌而出,跃然纸上。
正如齐白石不仅仅画吓,徐悲鸿不仅仅画马一样,除了梅花,张静的山水画、人物画和其丨它花鸟画都深受藏家的喜爱。她的菊花品种多达数千,花形、风姿各不相同。她的系列菊花图多达五十余个品种,且各有品名。菊花在她的笔下花枝舒展,花蕊百态,色泽艳丽,叶脉清晰,更有鱼虫鸟雀、竹、兰、篱笆点缀其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她的《不与牡丹争富贵》集五种菊花与一图,各展风姿,婀娜摇曳,色彩斑斓,姹紫嫣红,花间伴衬着山石、翠竹,石巅又有一对小鸟栖息,喁喁私语,相亲相爱。全图形象逼真,寓意深刻,构图新颖,形神兼备,有笔情墨趣,充满诗情画意。看张静的菊花,你便禁不住会想起《红楼梦》里《画菊》的诗句:“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然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沾屏聊以慰重阳。”她水墨中见精微严谨而清雅淡逸,显示出文人情趣的风格,意境空灵,余味无穷。可见是画家平时观察入微,案牍上信手拈来,妙趣自成。
张静的人物画多以历史名人为题材,然后通过画笔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文化内涵。她创作的《陶渊明采菊图》,有两幅不同的构图,都是在菊圃旁,或提菊篮拈须,或采菊闻香,都凝神眺望,远方南山淡淡隐现。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表现得安宁、飘逸,显露出画家的美学情趣和追求。
她创作的《达摩一苇渡江图》雄浑大气,涛涛江波上,达摩赤脚踏在细细的芦苇上,一手托钵,一手举着禅杖,目光炯炯直视前方,禅意在胸,神情坚毅。画面把人们带进了佛教的历史,细腻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神态和坚定的信仰。
她的山水画追求大气磅礴,雄浑天成的气概,使人很难想象到这出自女画家笔下。她创作的《太行秋色》以遥遥相对的两山构图,山壁陡峭,刀削斧剁;山头层林尽染,秋色斑驳陆离;两山之间的峡谷深不见底,云雾苍茫,数只雄鹰在峡谷间振翅翱翔,姿态矫健而渺远。她的笔墨通过对景物特征的强调,及自然物象的神韵把握,虚实对比、色泽变幻等,来体现山河的壮美、壮观、唤醒人们的山水情怀,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伟大抱负。
京城给张静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更大舞台。《国画研究》、《翰墨典藏》、《投资家》、《文化河南》、《大众阅读报》和《人民书画艺术网》等媒体都报道了她的事迹、刊登她的作品。今年2月,“中国书画第一经纪人”李爱阳先生更是慧眼识珠,特聘她为深圳长乐书画院特聘画家,并在《读者》杂志上发表了她的作品和简介。今年5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受到过周恩来总理单独接见的日本友人秋冈家荣先生特邀她参观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在日本产业馆举行的招待晚宴上,秋冈家荣先生特意把张静送给他的铁骨红梅图带来展示给大家。与此同时,她还担任中国书画评估图录年鉴社美术主编、北京清源阁画院副院长、深圳长乐书画院特聘画家等。
中国传统文化给梅花注入了厚重的内涵。而喜梅、爱梅、画梅的张静,则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大气派、大思维、大境界,也最大限度地诠释了她的梅品和人品,她的人生之路则更是对梅品、梅韵、梅魂的最好诠释!(文:苏清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