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梵bodhi-sattva,巴bodhi-satta,藏byan%-chub-
sems dpah!)】 指志求佛果者。即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修诸波罗蜜行,当来可成佛之大心众生。为三乘之一,十界之一。‘菩萨’为‘菩提萨埵’的略称,又作菩提索多
、冒地萨怛缚、扶萨;意译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开士。有时菩萨亦被尊称为‘大士’,即梵语maha^sat-tva(巴maha^satt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萨埵’或‘摩诃萨’
。虽然佛陀有时亦被尊称为‘大士’,然此‘大士’系梵语maha^purusa(巴maha^purisa)之汉译,与maha^sattva不同。此外,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者,因此亦被尊称为‘法王
子’(Kuma^rabhu^ta),此词音译究摩罗浮多,意译又作‘童真’。
关于‘菩萨’一词的名义,《注维摩经》卷一僧肇释云(大正38·328b)︰‘
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四分律饰宗记》卷七(本)引《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而谓此语有二义(卍续 66·411下)︰ ‘
此萨埵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增上意乐,恒随顺菩提,趣向菩提,亲近菩提,爱乐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证欲证,不懈不息,于菩提中心无暂舍,是故名为菩提
萨埵。复次,萨埵是勇猛义,未得阿耨菩提时,恒于菩提精进勇猛,求欲速证,是故名为菩提萨埵。’
此外,该书又引《佛地论》卷三而立三义
,即(1)谓诸萨埵求菩提故;(2)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萨埵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另外,《大智度论》卷四云(大正25·86a)︰ ‘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
如金刚山,是名大心。(中略)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中略)有大誓愿心不
可动,精进不退,以是三事名为菩提萨埵。’
《华严经大疏钞》卷一(下)亦以三义释之,即(1)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即悲智所
缘境,由境立名,故名菩萨;(2)菩提是所求果,萨埵是能求人,能所合目,故名菩萨;(3)萨埵此云勇猛,谓于大菩提求勇猛故。
菩萨有上求菩
提(自利)、下化众生(利他)二种任务。但亦有发心求菩提而进五十二位阶的上求菩提菩萨,与致力救济众生、下化众生之菩萨,前者是本来的菩萨,后者是应化身之佛。观世
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即属于后者。至于前者,依小乘的看法,是指释尊及过去佛之前生的修行时代;至于大乘之菩萨,则系指发大心入佛道,起四弘誓愿,修六波罗蜜者。大乘以
为,不论出家在家之男女菩萨,皆须历三阿僧祇百大劫,经四十一位或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阶级。自古以来,被称为菩萨的实在人物,
印度有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中国有竺法护被称为敦煌菩萨,日本有从朝廷受赐菩萨号者,如行基菩萨、大悲菩萨(觉盛)等。
菩
萨依悟解之或深或浅而有不同的阶位。此外尚有多种分类,如《心地观经》卷七谓菩萨分出家、在家二种(大正3·322b)︰ ‘在家菩萨为欲化导淫室、屠肆,皆得亲近。出家
菩萨则不如是。然此菩萨各有九品。上根三品皆住兰若,无间精进,利益有情。中下二根诸菩萨等,随宜所住,方处不定,或住兰若,或居聚落,随缘利益,安稳众生。’
《大智度论》卷七亦谓有居家、出家两种菩萨。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慈氏、妙德菩萨等是出家菩萨。同书卷四又分不退菩萨、退转菩萨
;卷四十一分坐禅、诵经两种菩萨;卷七十四分生死肉身、法性生身;卷九十三分大力菩萨、新发意菩萨,又谓求佛道者有上、中、下三种,并列初发意、阿鞞跋致(不退)与最
后身三种。
◎附一︰霍韬晦〈菩萨〉(摘录自《佛教的现代智慧》)
菩提,‘菩提萨埵’的略称,原文盖从
梵语bodhi^-sattva的俗语形bodhisatta音译。在这个复合词中,bodhi(菩提)表‘觉’或‘智慧’;sattva原来是‘存在者’的意思,引申为‘人’或‘众生’,因此整个复合
词的涵义,就是指那种追求圆满智慧以体证真理的修行者(参看窥基《法华玄赞》卷二)。简单来说,也就是求道的人。旧译‘觉有情’,即涵示了这种意义。
从历史上看,‘菩萨’这个名称最先为释迦牟尼在成道前所专用,也是早期佛弟子由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对成道前的释迦牟尼的称。释迦为了成
佛,作了种种努力,亦受了无数的考验,这些努力和考验都是在对向成佛的道路上发生的,因此应有一概念来点出它的意义;同时依据佛弟子的想法,这种遭遇即显示出释迦的生
命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菩萨’的称呼,是释迦求道生涯的总括,也是释迦求道实践的表现,非他人所能有。在这种想法之下,释迦的求道生涯日渐丰富,故事愈演愈长,结果形
成了特有的佛传文学(ja^taka,本生谭)。说佛陀前生曾为鹿王、猴王、象王、兔王、转轮圣王等等,其中有许多都是从印度古代神话取材的,成为今日研究印度古代社会的重要
材料。
在这些故事之中,最重要的一节,是燃灯佛(Dipan%kara)授记的传说。这追溯到四阿僧祇劫前,释迦尚为一婆罗门青年,名叫善慧
(Sumati),以七茎之花供养燃灯佛,于是获得授记(预作标记)︰将来必可作佛。释迦的菩萨活动就是这样开始的。今天看来,授记的故事虽然是神话,但却暗示了只有立下决
心求取正觉的人才能成佛,才能得到佛的授记。所以大乘佛教审决众生是否菩萨,即以‘发心’(发求受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为界。
燃灯授
记的故事所获得的另一个启发,就是佛的多数性︰佛并非释迦一人。由佛的多数性即可以推知菩萨的多数性;菩萨亦非释迦一人。这样任何人都可以重演燃灯佛与释迦佛的道路,
而当来作佛。大乘佛教的菩萨观念就是这样产生的︰一方面,是从释迦本生故事的神话世界进至另一规模更宏大的神话世界,由七佛进至二十四佛,再进至有无量佛的存在,而围
绕诸佛的菩萨如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弥勒等亦纷纷登场,并且有其神通故事,而为信徒所敬拜。另一方面,则从神话世界下降至现实人生,认为凡依大乘佛教教义,决
心实践成佛道路的人就是菩萨,于是历史上的人物,如龙树(Na^ga^rjuna)、提婆(A^ryade-va)、无著(Asan%ga)、世亲(Vasubandhu)等都是菩萨。再进一步,更普及至一
切众生,认为一切众生最后皆得成佛,而佛的本怀也是如此,所以一切众生都是走在成佛道路上的人,一切众生终极地说都是菩萨。这样就和种性和佛性的观念相通。相通的结果
,对‘菩萨’语义的了解亦有了不同,菩萨成为一有觉性的存在或在本质上就是觉性,以觉为性;众生即是一潜在的佛。另外,从菩萨的救度活动上看,他一方面自利,求取菩提
(bodhi),一方面利他,教化众生(sattva),中国传统所谓‘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即成为菩萨活动的标志。后期经典,更强调菩萨利他的一面,菩萨形象完全落在与众生的关
系上说。除自己常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之外(布施、爱语、利他、同事。按︰六度四摄都是菩萨实践的德目),更设有种种的方便法门,以对
机成教,终无厌倦。这种精神,传至中国,更形成圆教。天台宗所谓︰‘张大教网,■法界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智顗《法华文句》卷一。华严亦有相类似的讲法,见法藏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这就把菩萨的积极救世的精神表露无遗,印度大乘佛教的产生原来也是出于这种精神的推动。
|